论死亡:时间经济
番茄米线 | 2024.10.26
1、商品价值
众所周知,一件商品被生产出来的那一刻,就具有了价值;别人想要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同等甚至更高的价值。
这个价值从何而来?
你可能会背诵书上的答案:“商品的价值等于凝结在它其中的劳动的总量。”
但是,这个“劳动的总量”是如何测量的呢?它的单位是什么?
是时间。
你听到这里,可能又会背诵书上的另一句话:“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用人话说就是,在不刻意偷懒的情况下,生产这件商品所需要的时间越多,这件商品的价值就越高(注意,价值不等于价格)。
但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世界上可被人使用的稀缺资源那么多,为什么独独选择了时间作为劳动量的量化标杆?
我认为,这源自于时间(对人来说)有三大特性:
不可再生、不可节约、不可积累。
不可再生,意思是说人总是会死的,所以时间这个资源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只能消耗而无法增长的。
而且这个“消耗”充满了未知性。比如,虽然你的预计寿命可以达到80岁,但你也可能明天就死了;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下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无比宝贵的。
不可节约,指的是时间并不会因为你是否使用它而被消耗;不管你在主观上是否在使用它,时间都会以恒定的速度被消耗。因此,时间是无法通过“减少使用的量”这种常见的方式来节约的。
不可积累,和不可节约意思类似,指的是时间这个资源是无法通过某种手段囤积起来的。像粮食、石油这种资源,可以在产量高时囤积起来,然后再在产量低时使用。
而时间既没有产量的变化,也没有任何手段可以储存。
2、时间资源
这三个特性决定了时间这个资源会有如下社会学特征:
第一,等价(价值稳定)。
财富、石油、粮食,乃至权力,都是可以积累和交易的,因此它们都可以具有资本的特性。
资本的特点在于可集中;这意味着有的人占有的很多,有的人则占有得极少。
而时间,对于所有人来说,不管你是贵族还是资本家,不管你是工人还是农民,你的时间和别人的时间是一样的。
资本家流逝了一分钟,工人也流逝了同样的一分钟;平民活一年就少一年,贵族活一年同样也少一年。
老百姓的一分钟并不比官僚的一分钟低贱,王侯的一小时也不比底层的一小时高贵。
因此,时间可以说是唯一一个没法资本化的资源。
第二,稀缺。
稀缺这个特性应该不用我来多解释,从小学校和社会就在告诉我们时间是珍贵的。
第三,普遍接受性。
时间的稀缺性(价值)是全社会公认的,而且基本上从古至今没有人不这样认为。
第四,没有生产运输成本。
时间并不需要被开采和加工,时间的生产不依赖任何人力措施维护;
时间在全世界各地、在全球每个人身上都是同步被消耗的,它不需要被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也不需要被交易。
当我陈述完这四个特性,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端倪:这不就是一般等价物的特征吗?
一般等价物是一种可以和所有其他商品交换的商品,是交换过程中用作价值尺度和交换手段的物品。简单来说就是货币。
比如古代最常用来作为货币的黄金,就具有如下特征:价值稳定、稀缺性、普遍接受性、便于携带和分割(生产运输成本极低)。
而时间,完全符合广义上的一般等价物的定义;而且相比于实体的货币,时间不可被资本化的特性让它成为了唯一一个可以完全体现商品真实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因此,以时间为标杆来衡量商品的价值,也就不奇怪了。
3、时间经济
因此,可以说,所有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全都是建立在“时间”上的。
我们完全可以将人类的经济称为“时间经济”。
但是到此时,还有个问题没有解答:人类的经济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或者说为什么会有经济活动?
以及,价值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刚只是解答了怎么衡量)
现在主流的经济学知识会告诉你,其目的有二:分工与交易。
举个例子。
我现在想要有衣服穿、有房住、有食物吃,还想有游戏玩、有车开;
但是仅靠我一个人是不可能生产出这些的,这就需要我和社会上的其他人来合作生产;
而因为生产力以及个人能力的限制,就需要有分工:我来生产衣服、你来生产食物。
然后,我再用我生产的衣服来交换你生产的食物,这就是交易。
当生产规模愈加庞大、生产产品种类愈加丰富、生产步骤愈加繁杂,就需要有一个一般等价物来帮助人交易。
此时,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交易可以成立的前提,必须是性恶论:
你想获得我的衣服,可以啊,但我不可能平白地给你,你拿什么东西来弥补我付出的时间?
我的时间极其宝贵且不可再生,我把我生命中的失去就永远无法再得到的一部分贡献给了这些衣服,你必须要用同样的时间来交换!
这,就是价值产生的来源:对死亡的恐惧。
因为我的时间是不可再生的,所以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流逝都会让我进一步接近死亡;
因此,人有珍惜时间的本能。
如果我的时间被消耗在了对我没有价值的事上,那么这就会触发我的死亡恐惧,因为这违背了存在的本能。
不仅我是这么想的,生产粮食的人也是这么想的。
因此,我们两个在经历数次因交易而爆发的矛盾之后,发现了时间这个极其公平的标杆;通过时间,我们双方才能达成交易共识。
这就是经济的开端。
4、想象的价值
问题到这里还是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在上述交易过程中,似乎并没有一个客观的量化体系来准确标识出产品的价值;
而是“我觉得它有价值,它就有价值。”
那么不禁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
这个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
电子的质量是9.11x10^-31kg,光速是3.00x10^8m/s,这是客观存在的;
人是客观存在的,人的生产过程是客观存在的,产品本身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产品和劳动的价值是被人主观定义出来的。
客观来说,从大自然的角度来看,任何东西都没有价值。
一堆木头,价值很低;但是把它制作成了一把椅子,价值就变高了;但这仅仅是对人来说的。
对于大自然来说,原木和椅子都没有价值,或者说二者都很有价值,总之没啥区别。
木匠之所以认为椅子有价值,是因为他将自己的时间资源花在了上面,这属于资源的投入;
相对地,木匠就会期待着一份相等或更高的回报。
而买椅子的人,因为时间是一般等价物的缘故(同样认可时间的价值),也就同样认为这把椅子是有价值的,并愿意为之付出货币——即他通过将自己的时间资源投入在工作上后得到的产出。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交易的本质就是在节约时间,或者说是因为时间有限而进行的一种资源最优配置。
可见,如果要认为劳动和产品是有价值的,那么就要先认同时间是有价值的;就如同在购物时,买卖双方都需要认同拿来交易的货币是有价值的。
这就是为什么即便在货币没有出现的时代,依然不影响人们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经济活动——大自然早已准备好了最优质的货币。
而要一个人认同时间有价值,那么就需要时间对他是极其稀有而有限的,也就是说,他会死。
如果一个人可以永生,那么时间对他来说就是无穷无尽的,也就是一文不值的了——他完全可以花无限的时间来自己创造出他所需要的所有东西(如果他彼时还有需求的话)。
因此,我认为,价值这个东西只存在于人们的主观想象之中,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
换句话说,一件商品之所以会有价值,是因为人有利益;而人之所以有利益,是因为人会死。
如果人不会死,商品就没有价值;就像万事万物对大自然来说都没有价值一样。
5、“时间”资本化
至此,我们基本缕清了商品价值的来源与本质。
那么,我们继续回到第一部分:“商品的价值等于凝结在它其中的劳动的总量。”
什么是“劳动量”?
劳动量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它大致等于劳动强度乘劳动时长。
其中,同一类劳动的劳动强度基本上可以被看作是常数,因为它最大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而生产力基本无法被单个的工人所左右。
真正的变量是劳动时长。根据商品价值论,劳动的时间越长,所生产的价值就越多。
这就是为什么资本家总是要求工人加班,或者不断催促工人干活。
而此时问题来了:资本家并不直接参与一线生产,他是如何获得价值的呢?
资本家通过压低工资来获取剩余价值;
而剩余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货币,钱。
劳动量被凝结在商品中,而商品被投放到市场上换取货币,这个货币则是别人(部分)劳动量的凝结。
举个例子。工人A花了100个小时生产出来一个椅子,然后被投放在市场上,其价值是100个小时的货币;
然后工人B花了150个小时生产了一件商品,他的老板付给了他代表100个小时价值的货币,然后B拿着这些钱去市场上买了A生产的椅子;
B的钱流通到了A的老板的手里,然后老板再给A发了50个小时价值的货币。
那么此时,A的老板在付出了极小的劳动量(如谈生意之类),可能价值3个小时,就获得了50个小时的剩余价值。
B的老板也获得了50个小时的剩余价值,而工人A和B没有获得任何剩余价值,他们投入的时间资源要大于自己的所得,还亏本了。
两个老板可以不断重复这一过程,这就是时间的再生产;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手里的“时间”越来越多,这就是时间的积累和集中。
然后再用货币去购买别人的商品,也就是购买别人的时间;或者他们可以再次投资自己的生产资料,也就是扩大再生产,进而可以控制更多的劳动量;
由此,他们就可以拥有仅靠自身穷尽一生也绝不可能创造出来的财富,就好像他们实现了永生一般。
而相对地,穷人的时间却被无限压缩,他们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劳动所得,进而无法控制自己的劳动量,也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时间;
他们的时间不属于自己,而被别人拿走了;因此他们感觉自己虽然肉体依然存在,但是却没有活着的感觉。
而这,就是剩余价值理论的进一步深挖:货币是商品的标尺,商品是劳动量的具体体现,劳动量是时间的承载物。
时间本身虽然不能被资本化,但是可以通过控制商品(生产资料),就可以控制货币,进而将货币资本化。资本化,指的就是可以被积累、被集中、被再生产、被扩大再生产。
6、异化的本质
劳动是人类的本能。
所谓劳动,其实也就是改造环境的过程。盖房子、烧火做饭、建立村庄、驯服马匹、制造衣物等等,都是在改造环境,都是为了活得更好更舒坦。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既然有生存的本能,那么改造环境,也就是劳动,也必然就是本能的一种。
但是,为什么劳动在今天会成为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东西?
首先,人类不可能违反自己的本能;那么就只有一种解释,人因为外力而不得不对抗自己的本能。
这被称之为异化。
举个例子。你去上班是因为你想去上班吗?
你不想去上班。那就说明上班不符合你的利益。
你说你去上班是拿钱的,对的,拿钱那部分是符合你的利益的,但是干活那部分不符合。
为什么?
我们前面提到了一个正常的交易有两点特征:
双方需要彼此提供的东西、双方交换的价值相等。
那么,我们来分析在打工活动中,工人和老板的交易:
首先,双方交换的价值不等。商品的价格永远高于工资,这就是所谓的剥削。
其次,老板提供的东西并不是工人所需要的。
工人提供劳动力,老板提供工作机会和工资。
其中,工资确实是工人所需要的,但是我们前面分析过,人的本能分为两个阶段:生存的本能和存在的本能,
而且,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
给工资,这只是符合工人的生存本能;然而,日无一日的枯燥工作却剥夺了他们实现存在本能的机会。
这是因为,这份工作并不是他们所热爱的,他们无法从劳动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即无法创造“小我”。
也就是说,此时他们存在的唯一方式就是依靠这具从出生开始就在死亡的肉体。
时间,不可再生的时间,一直在无情地流逝;而他们只能像个东西一样维持基本工具功能。
他们难道不该恐惧吗?难道不该感到想要逃脱、却因为逃无可逃感到抑郁和麻木吗?
为了维持这具肉体的生存,他们反而要去压抑另一种本能;就好像此时,他们的肉体反而变成了反对他们自身的敌人。
这,就是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
在公有制社会,人们是从劳动中同时完成这两种本能的:我想要进行的创造是我自由意志的体现,也就是说我是自愿劳动(彼时已不能再将其称为劳动)的,我的劳动是我价值的直接体现。
并且,我可以通过全世界的分工合作来和别人进行交易,从而维持我肉体的存在(在那时,时间又会回到它货币的本来面目)。
但在私有制社会,为了完成自我实现(存在的本能),人们就要先确保肉体活着;而为了维持肉体的存活,人们又不得不压抑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就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所面临的困局。
如果不去出卖自己的时间,那么他们的肉体就无法存在;而如果他们想要试图夺取任何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会遭受无情的镇压,
这就是用多数人的夭折去供养少数人的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