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4T06:38:34

以下为路透中文新闻为您整理的一周(4月20日-24日)中国重要财经新闻:

【政经】

--《焦点》中国特别国债贴上“抗疫”标签,对症下药彰显政策结构性兜底为主

时隔13年,中国有望再次新发行特别国债,与前两次不同的是,疫情特殊时期下此次特别国债也被贴上了“抗疫”标签,同时政治局会议还将赤字率的表述也从之前的“适当提高”修改为“提高”。在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之下,货币政策“粮草”已然先行,眼下财政政策逐步走向前台,“兵马”亦动。

--《分析师观点》中国政治局会议首提“六保”罕见明确“降息”,重申房住不炒

中国最新召开的政治局会议详细布局下一阶段发展任务。分析人士指出,会议对经济发展着墨颇多,将当前环境和挑战定性为“极不寻常”、“前所未有”,而在目标任务上的表述调整至“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2020年的经济增速目标,大概率不会以“十三五”规划下GDP翻番要求为目标。

--《分析》中国4月LPR降幅创新机制来最大,政治局“降息”号角打开宽松空间

承接之前逆回购和MLF操作利率的下行,中国4月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一如预期非对称“双降”,且降幅创下LPR改革新机制来的最大。分析人士称,鉴于央行此前公开市场利率的下调,LPR报价下调属情理之中,同时五年以上品种下行幅度仍减半,依然是体现了“房住不炒”的政策定位。

--中国经济:提高普惠金融考核权重至10%以上,鼓励加大小微信贷投放--国常会

为促进金融更好服务小微企业,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周二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提高普惠金融考核权重和降低中小银行拨备覆盖率。将普惠金融在银行分支行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中的权重提升至10%以上,鼓励加大小微信贷投放;将中小银行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阶段性下调20个百分点,释放更多信贷资源,提高服务小微企业能力。

--路透调查:中国经济将缓慢复苏,但若全球疫情再次恶化可能出现衰退

路透调查显示,分析师预计中国经济继录得有记录以来首次季度萎缩后,将缓慢复苏。但分析师警告称,如果全球新冠疫情再次恶化,可能出现经济衰退。

--《综述》经济活动收缩中国财政收入锐减,“稳是大局”财政政策发力提速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财政收入的冲击3月进一步扩大,2月和3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降幅均超过20%。财政部预计二季度财政收入仍将呈下降态势,不过随着国内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降幅预计有所收窄。

--中国经济:宏观对冲政策有很大空间并续发力,全年CPI“前高后低”--发改委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官员表示,中国宏观对冲政策仍有很大空间并将持续发力,抓紧推出一批更有力度、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阶段性的;并称CPI涨幅有望继续回落,全年将呈现“前高后低”态势。

--肺炎疫情:中国严防医院感染风险,有序推进经济社会秩序恢复--领导小组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周三主持召开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指出,当前国内个别地方聚集性疫情又有发生,个别地方出现医院交叉感染,要尽快阻断传播途径,尽快补上防控短板漏洞,尤其要严防医院感染风险;在常态化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和经济社会秩序恢复。

--路透专访:中国今年经济社会目标重大调整,弃GDP翻番提“六保”--专家

如何看待理解中国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的同时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内容?曾担任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铿就认为,会议删除了“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阐述,新提出了“六保”。说明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有重大调整。

--《综述》疫情冲击超预期中国央企一季度净利降六成,“三稳四保”任重道远

受疫情影响导致经济循环受阻,下行压力远超预期,中国抗疫物资生产主力军的央企一季度也录得惨淡业绩:实现净利润1,30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8.8%,实现营收6万亿元,同比下降11.8%,超过八成企业营业收入下滑。

--《焦点》特朗普再打口水战,称中国或应面对造成新冠大流行的后果

美国总统特朗普周六警告中国,如果中国“有意地造成”此次新冠病毒大流行,就应该面对相应后果,他同时加大了对中国政府处理此次疫情的批评力度。

--《焦点》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含蓄抨击特朗普将新冠病毒政治化

中国驻美国大使含蓄地抨击美国总统特朗普,批评一些政客专注于进行“无端指责”,分散人们对这种致命冠状病毒的科学信息的注意力。

--中美关系:密苏里州成为美国首个起诉中国的州,要求赔偿疫情经济损失

密苏里州成为美国第一个就中国应对新冠疫情的方式提起诉讼的州,称中国的疫情响应使该州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焦点》美国要求中国修改抗疫所需防护设备的出口质控新规,以确保及时供应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美国已要求中国修改针对冠状病毒疫情所需防护设备的出口质量控制新规定,以确保不会阻碍这些设备的及时供应。

--《焦点》美国务卿蓬佩奥再次就新冠疫情抨击北京,但赞赏中国提供医疗物资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周三再次抨击北京方面处理冠状病毒疫情的做法,指责其利用疫情欺负邻国,不过他对中国提供基本医疗物资表示欢迎。

--中国没有掩盖新冠疫情,从爆发开始就公开透明--驻英国大使刘晓明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表示,中国没有掩盖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因此美国不应试图以让人想起19世纪欧洲殖民战争的方式欺负中华人民共和国。

--肺炎疫情:中国大幅上修武汉死亡病例数,“努力做到不遗漏一个病例”--WHO

世界卫生组织(WHO)流行病学家Maria Van Kerkhove在一次简报会上表示,中国周五对新冠病毒死亡病例数大幅上修,是为了“努力做到不遗漏一个病例”。

--中国经济: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加大投资力度--习近平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表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投资,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投资力度。

-- 中国政策:延长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至2022年底,鼓励“换电”新模式--财政部

中国财政部联合工信部等四部门发布通知称,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下(含30万元),为鼓励“换电”新型商业模式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换电模式”车辆不受此规定。[

--《分析》疫情冲击波没完没了,应对外部指责外中国更专注“六稳与六保”

持续的疫情毫无疑问是2020年全世界最大的黑天鹅事件。面对国内防控已见成效复工复产稳步推进的中国而言,当内防反弹外防输入成持久战时,指责亦同疫情演变一样变得没完没了,突现眼下中国面临的内外形势异常严竣。

--中国数据:3月美元计价进口同比修正为下降1%,出口维持下降6.6%不变--海关

中国海关总署公布3月进出口数据修正值,将以美元计价3月进口同比降幅从初值-0.9%下修至-1.0%,出口同比降幅则维持在-6.6%不变。

--中国数据:一季度ODI同比降3.9%,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大项目增多--商务部

中国商务部公布,一季度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ODI)累计投资1,690.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0.6%,折合242.2亿美元,同比下降3.9%。

--《焦点》中国LPR降幅创新机制来最大,宽松货币下需小心拿捏“房住不炒”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最新表示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意味着宽货币宽信用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延续,4月LPR周一即如期非对称“双降”,五年期创下LPR新机制以来最大降幅;宽松仍在路上,如何将货币信用引至实体经济振兴而非房地产投机炒作需小心拿捏。

--中国房地产:又一城市政策“见光死”,湖北荆州撤回降低首付比等放松措施

中国湖北省荆州市在发布降低购房首付比等楼市放松措施两日后,即宣布停止执行,在中央重申房住不炒之际,地方楼市放松政策再度上演“见光死”。

--中国经济:养老金保发放没问题,2-3月已减免企业社保费2,329亿--人社部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司长聂明隽在季度发布会上表示,养老金保发放是没问题的,而且2-3月已经累计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2,329亿元人民币,缓缴286亿元。

--中国经济:猪肉供应偏紧格局未变,价格高峰可能在9月前后--农业部官员

中国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表示,从全年猪肉供需情况看,虽然生猪产能恢复积极向好,但猪肉供应偏紧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他认为二季度可能是这一轮猪周期最为困难的时期,而猪肉价格高峰可能出现在9月份前后。

--中国国企:一季度国企利润总额同比骤降六成,3月呈恢复增长--财政部

中国财政部公布,1-3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3,291.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9.7%;一季度主要效益指标同比下降明显,但3月当月主要经济指标显着回升,经济运行呈现恢复性增长。

--《分析》边境口岸成中国抗疫一线,传统边贸遇冷转型新业态觅生机

海外疫情燎原,令中国面临的境外输入风险持续攀升,特别是边境口岸城市防疫压力不减。除了加强医疗卫生能力应对日趋严峻的外部输入压力,严格的出入境口岸通道 管控令原本活跃并支撑地方经济的边贸往来受挫,传统边贸走到转型新业态的关口。

--中国外贸:商务部声明从未指定企业出口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等医疗物资

中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日前发布声明称,从未向企业出具指定其出口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等医疗物资的文件。

--中美贸易:美农业部称中国连续第二日购买美国大豆,消息指将补充国家储备

美国农业部周四上午表示,美国出口商签署了向中国付运27.2万吨大豆的合同,这是美国连续第二天宣布向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中国销售大豆。

--中美关系:减少双边经贸中不稳定因素,避免采取新限制措施--中国商务部

中国商务部表示,中美双方应以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为契机,相向而行,加强合作,管控分歧,努力减少双边经贸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避免采取新的贸易投资限制措施,共同推动双边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中国经济:3月中旬以来外贸退单现象增多,工业运行面临较大挑战—工信部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周四表示,当前全球疫情呈现快速扩散蔓延态势,受此影响,3月中旬以来外贸退单以及弃货拒收现象增多,订单问题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工业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挑战。

【金融】

--中国金融:围堵资金违规流入楼市,深圳监管要求银行自查房抵经营贷

路透从两位消息人士处获悉,面对成交火爆的深圳楼市,中国央行深圳中心支行周一下发通知,要求辖内商业银行就今年以来新发放的房抵经营贷(含借款人为企业或个人)情况开展自查,内容包括截至2020年3月末银行房抵经营贷余额,2019年3月末及12月末余额情况。

--中国金融:深圳监管层未发现支小再贷款和贴息资金流入楼市,将加大住房供给

近期深圳楼市火爆或与政府贴息资金违规流入楼市有关的传言引发市场关注,对此深圳监管部门周三表示,未发现支小再贷款信贷资金通过房产抵押经营贷形式流入房地产市场,目前市、区两级贷款贴息项目均未进入资金发放阶段,不存在网传贷款贴息资金进入房市的情形。

--中国央行:严禁以个人消费贷和经营贷等违规向购房者提供资金--上海总部

中国央行上海总部召开上海房地产信贷工作座谈会表示,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严禁以房产作为风险抵押,通过个人消费贷款和经营性贷款等形式变相突破信贷政策要求,违规向购房者提供资金,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中国金融:银行不良率微升至2.04%,纠正资金违规流入楼市--银保监会

中国银保监会官员称,目前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2.04%,较年初升0.06个百分点;预计二季度不良率还会上升,但幅度不会太大,风险也完全可控。同时,银行要监控资金流向,对于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情况要坚决纠正。

--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先行在四地及冬奥场景封闭测试,不意味正式落地发行

针对近期中国央行数字货币(DC/EP)进行内测一事,央行书面回复路透称,当前网传信息为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测试内容,并不意味着数字人民币正式落地发行。

--中国金融:推出央行数字货币可为非常规货币政策创造空间--专家

中国央行数字货币近期进行测试引发市场关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最新撰文指出,央行数字货币的本质仍然是法定货币,在现金使用日益减少的背景下,推出央行数字货币有利于中央银行应对电子支付快速发展挑战,提高支付结算效率,降低货币发行成本,并为推行非常规货币政策创造了空间。

--中国金融:保单贷款管理办法近期征求意见,强调不得用于房地产及股票投机

中国证券时报报导,银保监会近日向各家人身险公司、地方监管局下发了保单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4月30日前反馈意见,强调加强对资金用途的监管,明确要求贷款申请人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将所借款项用于房地产和股票投机。

--中国金融:北大方正公开招募战略投资者,要求近一年资产总额不低于500亿

此前陷入破产重组的中国北大方正集团最新公告称,为推进重整工作,管理人拟公开招募战略投资者,要求战略投资者应当具有足够的资金实力,且资金来源合法合规;原则上,最近一年经审计的资产总额应不低于500亿元或净资产不低于200亿元。

--中国基金:今年首季基金业亏损289亿元,债券基金成当季最赚钱品种--报载

中国证券时报报导,140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2020年一季报悉数公布完毕,相较去年四季度整体盈利3,156.09亿元人民币,今年一季度则亏损288.75亿元,股票和混合基金成为亏损主要来源;表现较好的债券基金单季盈利达693.05亿元,成为一季度最赚钱基金品种。

【固定收益】

--《分析》中国央行缩量续做TMLF且利率持平MLF,维持工具连续性政策向宽未改

中国央行周五大幅缩量续做到期一年期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且利率较上次操作下调20个基点(bp)至2.95%,同中期借贷便利(MLF)持平。业内人士认为,在流动性持续合理充裕之际,此次续做一方面是为了因应金融机构申请,另一方面亦是为了保持该工具的连续性,同时在二级资金市场利率偏低的情况下,央行也并未更多下调TMLF操作利率。

他们并称,虽然此次操作规模较到期大幅缩减,但并不能说明央行货币政策宽松的态度有转变,在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降准降息后,货币宽松趋势仍在,年内进一步下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仍是大概率。

--中国债市:3月民企发行债务融资工具金额同比增75%,超市场整体增幅--央行

中国央行表示,一季度中国债券市场继续稳步发展,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情况持续向好,融资情况进一步改善。3月民营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金额同比增长75%,超过市场整体同比增幅。

【外汇】

--《市场洞察》从银行自身结售汇规模“异常”,看人民币背后的“稳定”

中国国家外管局最新公布的3月银行结售汇再现顺差186亿美元,较2月的142亿美元扩大逾三成,整个一季度表现也十分靓丽。但值得注意的是,2-3月银行自身结售汇和顺差规模表现“异常”,结合同期人民币预期和外汇储备及外汇占款变化,或可得出结论:监管层有意维稳市场,避免汇率对经济带来更多负面扰动。

--《综述》中国3月银行结售汇顺差创近两年最大,人民币资产对外资仍有吸引力

中国3月银行结售汇顺差186亿美元,较上月扩逾三成,并创下近两年最大。外管局官员和分析人士认为,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但市场主体跨境投融资活动和结售汇基本保持理性有序,中国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定,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离岸人民币:3月人民币国际支付占比回落至1.85%,但仍排名第五--SWIFT

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最新报告称,3月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由2月触及的半年新高2.11%回落至1.85%,不过人民币国际支付排名仍维持在全球第五。

【证券/行业】

--《焦点》美证券交易委员会针对中国企业信息披露发出警告,告诫投资者三思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克莱顿(Jay Clayton)警告投资者,在市场动荡后进行投资组合再平衡时,不要将资金投入中国企业,因中国企业在公开信息方面存在持续问题。

--《独家新闻》美国政要力劝特朗普中止联邦退休金投资中兴及海康威视

据消息人士和路透看到的文件,美国一些议员和前官员正在做出最后努力,试图规劝特朗普政府中止把联邦雇员退休金投资于中国企业的计划,华盛顿怀疑这些企业侵犯人权和威胁美国安全。

--中美关系:因中国在疫情上不透明,各国应重新考虑使用华为设备--美国务卿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表示,中国在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中扮演的角色可能会迫使各国在部署电信基础设施时重新考虑,包括是否要采用中国企业华为的5G网络设备。

--中国企业:英国允许华为参与5G建设的决定不易更改,不会重新讨论--英官员

英国外交部常务次长、外交与联邦事务部负责人Simon McDonald表示,英国政府做出的允许中国华为参与英国5G网络建设的决定是一个不易更改的决定,且据他所知,政府不会重新就该决定进行讨论。

--中行确认美国原油5月期货结算价-37.63美元/桶有效,暂停原油宝新开仓交易

以资产计中国第四大银行--中国银行表示,经该行审慎确认,美国时间4月20日的WTI原油5月期货合约CME官方结算价每桶负37.63美元为有效价格,并于周三起暂停原油宝(包括美油、英油)新开仓交易。

--中行称“原油宝”产品已按约定完成5月合约到期处理--公告

中国银行周三晚间称,该行的“原油宝”产品,由客户自主进行交易决策。对于4月20日的WTI原油期货5月合约结算价格,主要参与者仍将根据交易所规则参考每桶负37.63美元结算价进行结算,中行已依据事先约定完成5月合约的到期处理。

--中国金融:交行暂停记账式原油产品新开盘交易,现有持仓的平盘不受影响

中国交通银行发布公告称,鉴于当前原油市场价格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因素,自公告之时起,暂停记账式原油产品的新开盘交易,现有持仓客户的平盘交易不受影响。

--中国证券:稳妥处置股票质押、债券违约风险,推动沪伦通东向开通--上证所

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表示,今年将稳步推进国际化战略,推动沪伦通东向开通;并推动出台交易所债券市场跨境互联互通方案,以及公司债等信用债券品种逐步纳入全球主流债券指数。稳步推进“一带一路”交易所联合会筹备,继续推进阿布扎比国际交易所筹备。

--中国个股:中国石化与兴隆谈判,拟收购新加坡石油码头股权--消息人士

据三位消息人士称,中国国有能源企业中国石化正与新加坡兴隆贸易公司进行初步谈判,拟向后者收购一处石油仓储码头的股权。

--中国能源:中石油燃料油公司湛江仓库增加原油期货启用库容至50万立方米

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INE)下发通知称,同意中石油燃料油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广东湛江的原油期货指定交割仓库存放点启用库容由40万立方米增加至50万立方米,核定库容按70万立方米执行。(完)

整理 张喜良;审校 林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