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5月 4日
Boris Johnson.

随着新冠病毒疫情继续全世界肆虐,英国首相约翰逊在周一(5月4日)举行的视频大会上呼吁全球联合抗疫。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已经造成数以万计的家庭痛失亲人、无数企业停工停产、许多国家封城隔离至今仍然没有解封措施。

由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挪威、沙特以及欧盟委员会共同召开的视频大会,旨在为研发新冠病毒疫苗集资约83亿美元,另外还将力争研发的疫苗既廉价又高产,使全世界各国都能负担得起。

在本次大会上,英国首相约翰逊表示,这场抗疫是 “人性对抗病毒”, “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病毒。”

约翰逊本人在今年3月感染了新冠病毒,还曾因为病情严重在重症病房内治疗了3天。他是参加会议的唯一一个感染病毒的国家领导人。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经济第一大国美国以及世界最早爆发新冠疫情的第二经济大国中国缺席本次的视频大会。

5月1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表示:在这次大疫情中可悲的真实情况是,世界并没有团结起来应对Covid-19病毒。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政策,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策略。这使得病毒继续扩散,从一个地方蔓延到另一个地方,最后又回头。我们需要一个合作的机制,做出国际间的反应,所有国家都有互补的策略消灭病毒,而且有解除隔离的策略。

抗疫分歧

翰逊在视频大会上表示, “要赢得这场抗疫战斗,我们应该携手合作,在人们周围建立起防护系统,而这只能依靠疫苗。我们越团结,与世界分享我们的优势专长,科学家就能更快成功研发疫苗。”

“争分夺秒研发疫苗是为了抑制病毒而不是为了国家之间的竞争。”

在大会之前,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意大利总理孔特、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挪威首相埃尔娜·索尔贝格以及欧盟领导人还签署了一封公开信,称集资活动是启动前所未有的全球协作,让科学家和监管部门、产业和政府、国际组织、基金会和医疗专家们联手抗疫。


图片版权 EPA
Image caption 中国与美国在新冠疫情中的对立态度成为艺术创作的主题

公开信说,如果我们能开发出一款由世界发明的疫苗,为世界所用,这将是21世纪独特的全球公益事业。

尽管美国政府对世界卫生组织自疫情开始以来的很多决定不满,并在4月15日决定暂停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资金,但是公开信仍然对世卫组织表示支持。

公开信表示:我们支持世界卫生组织,而且我们很高兴能与盖茨基金会(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以及惠康基金会(Wellcome Trust)等有经验的机构联手合作。

公开信还说: “我们已经做好准备领导全球抗疫并支持全球抗疫。”

抗疫领导


图片版权 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签署公开信的各国领导人包括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默克尔(资料图片)

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被认为在以往的国际事务中担当起领袖的责任。而这一次,美国似乎自顾不暇,也因为对中国的不满而影响了与西方其他国家的合作。

在3月25日举行的七大工业国(G7)外长视频会议上,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坚持把新冠病毒称为 “武汉病毒”,与其他与会国家意见相左,最终会议未能发表联合声明。

很多评论人士认为,本次疫情可能是逾百年以来第一次没有人在危机时刻向美国寻求领导。

而在中国方面,尽管官方媒体大力宣扬塑造中国全球抗疫领导者的形象,强调中国始终公开、透明、负责任,并向很多国家提供了抗疫物资,但是至今对美国提出的这些疑问所做的回答仍然未能让外界完全接受和信服。

英国议会下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保守党议员汤姆·图根哈特(Tom Tugendhat)向BBC表示, “所有国家都疲于应对疫情的数据,因为这是一个新的病毒。但是让中国共产党格外不同的是,他们并不是没有足够的数据,他们故意篡改数据,这就与其他国家不同”。他说世界要面对的问题是: “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存亡放在民众存亡之上”。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体材料
肺炎疫情:特朗普称对中国“有点不爽”

分析人士认为,美、中两国在病毒起源、疫情透明度、世界卫生组织的作用等诸多重大问题上的分歧,使得其他国家在联手抗疫问题上极为谨慎,担心稍有不慎卷入纷争,影响了与传统盟友美国和新兴大国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然而,欧洲国家的政界人士对全球抗疫的 “群龙无首”局面并非没有深刻的认识。

德国外交部长海科·马斯(Heiko Maas)4月对《明镜》周刊(Der Spiegel)说, “应对疫情中国采取了一些非常专制的措施,而在美国则在很长时间内不重视病毒。这是两个极端,都不能作为欧洲的榜样。”

而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早在3月中旬就曾刊登署名文章批评说, “在新冠疫情危机中,我们的领导人没有尽到责任。”

如今,欧洲不少国家开始解封走出疫情隔离之际,这些国家、组织和机构的共同努力,算得上全球协调抗疫的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