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加速 盘点率先冲刺临床的6名选手
新冠病毒SARS-CoV-2的基因序列2020年1月公布后,全球开始疫苗研发竞跑,3个月后就有百余个研发项目逼近临床阶段,到目前为止,有6支候选疫苗率先进入临床人体试验。
从技术层面看,有走传统路径的,也有用基因改造和编辑技术的创新,各有所长,也有短板。
一款疫苗从研发到推广通常需耗时数年甚至十几年,新冠疫苗的研发速度堪称惊人。
但找到一种有效疫苗并获得监管当局批准得以投入使用,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后面还有批量生产和配发等挑战;量产的概念是疫苗剂数以千万或亿为单位计算,而生产出来的疫苗必须妥善配送到目标市场,完成接种。
每一个环节都是挑战。
目前进入临床试验的6款候选疫苗,中国3款、美国2款、英国1款。
中国3款疫苗进入临床试验:
这支疫苗是港股上市公司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CanSino Biologics, China)和中国军科院军事医学研究所的合作项目。
它属于腺病毒载体疫苗,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原理是让腺病毒携带新冠病毒的致病抗原进入人体细胞,从而合成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
这种技术相对成熟,曾被用来研发出埃博拉病毒疫苗。
不过也有研究发现腺病毒载体疫苗的成功率无法完全保证,因为人体免疫系统有可能把作为疫苗注射进人体的腺病毒清理出局,导致人体无法产生新冠抗体。
这三个候选疫苗都基于病毒载体,是新冠疫苗研发多重技术平台中较传统的一类。这类疫苗可提供高水平的蛋白质表达,且具有长期稳定性,并能诱导强烈的免疫反应。
国际性专业组织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在《自然综述:药物发现》(Nature Review Drug Discovery)期刊上撰文指出,基于重组蛋白的疫苗技术较成熟,已经有针对其他疾病的重组蛋白疫苗获得许可。
这也意味着此类候选疫苗一旦完成临床试验,几乎可以直接开始量产。
美国 2支疫苗进入临床试验:
疫苗的目的是训练人体免疫系统学会识别病毒,遇到病毒入侵时予以反击,以此达到免疫目的。
但是,mRNA-1273不用病毒制作疫苗,注射的是实验室里生成的病毒遗传密码的一小部分,目的一样是激发免疫系统的反应,抗击入侵者。
这个疫苗研发项目3月16日开始临床试验,距离新冠病毒基因排序公布只有3个月。研发团队表示,临床试验有45名健康的成年男女参与,6月1日结束,结果将于夏季公布。
这个项目得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该公司声称在获得病毒基因序列后3个小时就设计出了疫苗。它的着眼点是通过质粒(一个小小的遗传结构)直接向人体细胞注射DNA,以此生成抗体。
这家生物科技公司主要从事DNA药物研发,新冠疫苗项目得到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和盖茨基金会等机构的赞助。
美国这两款率先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都没有遵循传统,而是另辟蹊径,采用了基因改造和基因编辑技术。
这种技术的最大优势是快速、便捷,只要有病毒基因序列,就能快速改造抗原。Moderna公司的mRNA-1273疫苗从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公布到开时临床试验只用了3个月,INO-4800的设计只用了3小时。
英国1支疫苗进入临床试验
V acuna ChAdOx1——牛津大学詹纳研究所(Jenner Institute)和阿斯利康制药公司(AstraZeneca)联合研发,4月23日启动临床试验,在前6名选手中最晚入局。
不过,这是欧洲首例也是迄今唯一进入临床试验的选手。
它基于腺病毒载体疫苗以及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研发而成,临床试验检测抗感染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III期计划于今年秋季结束。
阿斯利康公司表示,如果研发成果证明有效,那么这款疫苗最早今年年底可以提供有限使用,产能则争取达到数千万剂。
CEPI表示,目前还没有一支候选疫苗能保证接种效果。
这是因为疫苗的有效程度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不同人种、年龄和生存环境和个体对疫苗可能有不同反应,而这些数据的积累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另外,国内和国际政治的博弈也是不可忽视的变量。
疫苗研发竞赛正在加速,参与的主力也更多元,从实验室到诊室再到社会,最先抵达终点的未必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