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运动后香港教育界再掀争议,涉日军侵华历史试题被批片面
香港考试及评核局(简称:考评局)的一道历史试题近日引发强烈争议。在5月14日举行的香港中学文凭试历史科考试中,一道题这样问考生:“ ‘1900-45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的利多于弊’,你是否同意此说?”
香港教育局批评该试题“严重伤害了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受到莫大苦难的国民的感情和尊严”,并促考评局严肃跟进。
亲民主派教师工会“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简称:教协)批评教育局在欠缺理据的情况下,就考评局的试题作出谴责,是“政治凌驾教育”的行为,“严重冲击考评制度,并扼杀香港教育理性讨论的空间。”
继去年香港反对《逃犯条例》修订的“反送中”抗议运动以来,教育界屡次成为社会争议焦点。亲北京团体将社会运动归咎于教师,并攻击教师在个人社交平台的言论。亲民主团体则认为,针对教育界的攻击是政府施政失误引致的社会问题,教师与普通公民一样享有言论自由和表达政见的权利,应当受到尊重。
1900至1945年间是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并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时期。不少老一辈中国人对那段时期的历史记忆犹新。
该考题提供的资料包括1905年日本法政大学校长的一篇文章节选、1912年中华民国开国元勋黄兴写给日本政客一封信,以及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三井财阀签订的一份合同。
出题的香港考评局是半独立机构,委员会成员由特区政府行政长官委任,主要来自中学、高等院校、政府机构、工商业等。不直接隶属于具有决策权的香港教育局。
亲北京教师工会“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简称:教联)兼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邓飞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该试题“只提供片面的资料,既回避日本侵华暴行,也引导考生接纳日本对中国近代发展的贡献,扭曲历史,莫此为甚。”
考评局后来指出,这道题目是要考核考生能否“恰当地选用及组织史料,以提出合乎逻辑和前后一致的论点”。题目要求考生使用相关资料及史事作答,对资料的考量主要看是否与课题相关。
类似开放式题目在以往考试中屡见不鲜,也通常提供部分资料背景,大多考察学生的辩证思维,以及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2017年的中学文凭历史科考试中,提及1945年毛泽东在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表示消除日本侵略者,促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该题目要求考生假设自己是一名1945年的中国知识分子,问是否同意“中共于1949年掌权后,其指导原则较掌权前出现了巨变”。
教协在声明中表示,历史科的考核以开放式的题目为主,评分着重考生对重要史实的全面掌握,而非考生的政治立场,参考资料也只是辅助学生立论,并不等于考生需要同意参考资料。
被视为立场亲北京的“教联”发表声明,点名批评考评局评核发展部经理(历史科)杨颖宇及高级经理(通识)卢家耀。称网上流传的疑为他们社交媒体截图显示两人“发布不少反对国家、违背《基本法》及仇警的言论,其中包括‘没有日本侵华,哪有新中国?’歪曲历史事实的谬论。”
“教联”的声明称,杨颖宇的政治立场“已然影响了试题的设置。”还称,“担心文凭试试题的公正性与中立性会因此受影响”。
考评局则表示,历史科设有“审题委员会”,成员包括试卷主席、拟题员、审题员及考评局评核发展经理,其中既有大学教授,也有学科专家。出题者无论个人背景与信念如何,都必须依从既定机制,符合课程及评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