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香港疫情受控和放宽措施的参考标准是什么
香港近期又开始重新计算新冠肺炎的本地新增病例。上周全港关注的持续23日无本地新增案例于5月13日被切断,香港本地发现三名新增患者。
科学界对新冠病毒的认知达成共识,新冠病毒不可能在短期内被消灭,人类需要与病毒长期共存。这意味着在疫苗研制并证明有效前,零星个案和地区性小规模爆发在所难免。
香港所采用的“28日无本地新增”病例参考依据从何而来?在新冠疫情和经济冲击背景下,该标准是否值得商榷?
“28日无本地新增”的依据从何而来?
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张竹君认为,现时没有特定标准决定疫情是否受控,需要专家集思广益商讨,早前指28天是指标,是参考其他传染病。
香港在20多天后再现本地感染病例,张竹君指这代表社区有隐形传播。
2月初,中国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领衔的《中国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论文称,新冠肺炎的中位潜伏期为3.0天,最长可达24天。
香港电台援引香港政府抗疫专家顾问之一、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梁卓伟认为,28日的说法值得商榷。他解释新型肺炎的特质,是有大量隐形传播者,要在社区上完全消除新冠病毒是不大可能,质疑是否每有一个新个案出现,便需要重新计算。
香港政府另一位抗疫专家顾问、香港中文大学呼吸系统科讲座教授许树昌认为,28日无本地个案只代表本地传播链截断,与限制措施的放宽无直接关係。
“28日无本地新增”与放宽措施无关
一个多星期前,香港宣布放宽限制措施。从5月8日零时起,包括食肆每桌最多可坐4人的规定放宽至8人,健身中心、戏院、美容院等7类此前强制要求关闭的处所有条件放宽营业等。
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副局长徐德义在记者会上表示,政府考虑放宽限制基于多项因素,包括整体疫情走势、限制对民生的影响、商业需要等,并非看单日数字。至于“连续28日零本地”的界线是否仍存在,徐德义称,当初决定5月8日的放宽,亦并非考虑28日的数字。
香港上周发现新增三例案例后,许树昌认为,限聚令及其他已放宽的措施暂不需立即收紧,需观察未来几日会否有广泛的社区爆发,如有数宗源头不明的无源头个案在不同地区出现,则需要调整措施。
一个多月前,作为国际航空枢纽的香港国际机场,见证了海外输入病例将本已初步受控的本地确诊人数曲线直线拉升。彼时香港的本地个案有约600多宗,此后海外输入案例带来第二波疫情,造成香港现时的1052宗个案。
香港要求对抵港人士实施14日隔离措施,这其中包括中国内地和国际旅客等抵港人士。虽然如今香港已对跨境学童和部分公务人士放宽要求,但大部分的中港跨境人士和国际旅客还在翘首以待香港解封。
标准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BBC中文表示,调整社交限制措施时,建议考虑三个因素,即:疫情受控、放宽措施后医疗系统能应对反弹的疫情、公卫检测系统能发现和检测病例和其接触者,并且能发现反弹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说,只有以上三个因素全是肯定回答后,才能调低公卫风险等级。
香港政府于1月4日启动严重应变级别并即时生效后,至今仍为严重级别。
港府食物及卫生局回复BBC中文的邮件时表示,目前香港疫情形势稳定,但国际疫情仍然严峻,港府将继续严防输入,避免造成本地传播。但并未直接回应28日无新增标准的相关问题。
港府认为28日无新增与放宽措施无直接联系,需要看整体疫情走势、限制对民生的影响、商业需要等,并非看单日数字。
上周新增三例病例证明香港目前仍有隐形社区传播链,但就新增确诊的群组人数来看,人数在5人以下。与已宣布逐步解封的欧美和英国疫情相比,情况好得多。
据香港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本地生产总值(GDP)同比下跌8.9%,创下香港官方自1974年一季度有统计记录以来最差表现。
零售业总销货额同比跌42%;食肆总收益同比跌31.2%,进一步说明消费层面的恶劣情况。严重依赖大陆游客的香港海洋公园或许面临倒闭风险。
至于何时解封,以及是否已经定下时间表,港府未有直接回应。
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周日(5月17日)在会见传媒时表示:“我们整体的策略是‘张弛有度’,如果我们要大家的整体生活、经济等各方面回复正常,要逐步以不同的阶段放宽。但若果一有任何异常、或风险再次提高,我们亦要再次收紧措施,这也会是接下来的一个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