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推文被贴“事实核查”标签 签署行政令管制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平台“推特”(Twitter)给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推文添加“事实核查”的标签后,特朗普签署一项行政令,旨在限制社交媒体公司享有的免责保护权。但这是政治姿态还是真能促成相关法令的更改,后者还要被打上问号。
根据美国现行法律《通信规范法案》第230条,包括推特和“脸书”(Facebook)在内的社交媒体公司不会因用户发帖内容而被追责,同时也可以删除合法但会引起反感的内容。
自从入主白宫以来,特朗普的执政风格曾被形容为“推特治国”。他在推特上有八千万粉丝,日发推经常高达几十条:上台以来总计发帖5.2万条。
本周5月26日晚特朗普发推文称,邮寄投票可能造成“严重欺诈”、导致“大选被操纵”。推特在此帖下方打下蓝色惊叹号,提醒受众“请核查有关邮寄选票的事实”。
特朗普连续发推文反击,指责推特“干涉2020年11月大选”、“扼杀言论自由,我,作为美国总统,绝对不许允许这种事发生。”
特朗普被推特针对吗?
事实上,推特于本月初开始实施新政,即标注或提供新冠疫情有关的虚假、误导信息的警告。
特朗普的推文被贴 “事实核查”标签后,推特也提醒用户对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3月12日和3月13日发出的有关新冠病毒溯源的推文进行事实核查。
赵立坚在推文中表示“美国疾控中心主任被抓了个现行。零号病人是什么时候在美国出现的?有多少人被感染?医院的名字是什么?可能是美军把疫情带到了武汉。美国要透明!要公开数据!美国欠我们一个解释!”
另一则被标签的贴文在3月13日发出,赵立坚在推文中附上网络链接,并指该网页介绍冠病源自美国的更多证据,并鼓励网民阅读并转发。
目前新冠病毒溯源仍是科学界的未解之谜,但却是中美政客近期交恶的一大话题。
《纽约邮报》(The New York Post)称,特朗普的推文被贴标签后,该报记者向推特施压,质疑推特是否在中美政客之间实行双标。
随后赵立坚的部分推文被加标签。推特发言人解释称,涉事推文“包含潜在的误导性内容”,公司为此加上标签,“为公众提供更多背景信息”,并称此举与推特本月较早前分享的做法一致。
推特贴标的争议
特朗普签署的行政令指出,如果社交媒体平台编辑用户发布的内容,美国的《通信规范法案》第230条豁免权不适用。行政令要求美国国会立法“删除或更改”第230条。特朗普称,美国司法部长威廉·巴尔(Attorney General William Barr)将“立即”开始制定法律给国会稍后投票。
它还说,包括出于网站服务条款中未提及的其他原因的“欺骗性”删帖行为应该被禁止,这些行为不应被豁免。
美国共和党参议员马尔科·鲁比奥(Marco Rubio)认为社交平台为特定帖子添加事实核查标签时,扮演了“出版者”的角色。
鲁比奥说:“法律仍然保护像推特这样的社交媒体公司,因为它们被认为是论坛而非出版商,但如果他们现在决定像出版商一样扮演编辑角色,就不应再被排除在法律责任之外,不受法律约束。”
推特回应称,该行政令是以“反动和政治化的方法”处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并补充称,《通信规范法案》第230条“保护美国的创新和言论自由,并受到民主价值观的支持”。
该行政令虽因推特而起,但也剑指包括脸书和谷歌的YouTube等社交媒体平台。谷歌回应称,这会“损害美国经济及其在互联网自由方面的全球领导地位。”
分析
安东尼·泽克尔(Anthony Zurcher)
BBC驻北美记者
特朗普扬言要对推特采取“大动作”,以回应推特在他的两则推文中添加事实核查的标签。尽管他宣布行政命令的内容是夸夸其谈:指责社交媒体公司威胁言论自由。但要使其变成实际行动,无论大小,都将是漫长过程。
独立政府机构将必须审查联邦法律,颁布新法规,对其进行表决,然后(很可能)在法庭上为它们辩护。等一切结束时,11月的总统选举可能已结束。
这解释了特朗普还在推动新的国会立法,这是改变美国对社交媒体公司政策的更直接办法。
然而总统行政令的真正目的可能是象征性的。至少,这一举动将使推特试图审核或事实核查用户推文前,三思而行。
特朗普依靠推特治国,他靠推特绕过主流媒体的过滤而直接传达自己的信息。如果推特自身开始削弱他最喜欢的一大通信工具,他会发出信号,不会因此退缩并使该推特日子不好过。
总统行政令的效果如何?
路透社援引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First Amendment)律师马克·兰德乍(Marc Randazza)称,他认同特朗普对审查的担忧,但承认该行政令的大部分不会导致实际改革。
兰德乍说:“我认为这更多只是一项领导宣言,或者一项使命宣言,而不是真正将要发生的任何事情的蓝图。”
路透社看到的行政令草案指示联邦政府机构明确第230条法律条款的范围。但法律专家表示,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是否会接受特朗普的行政令草案中对第230条的建议,还不得而知。但即使接受,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的监管也不会对法官产生任何有约束力的法律作用,而后者掌握法律的实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