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7T00:50:36

作者 沈燕

2020年5月1日,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红旗飘扬。REUTERS/Tingshu Wang

路透北京5月6日 - 如果说2020年中国经济的上半场主打抗疫战并获得阶段性胜利,那么5月下旬召开的中国两会就料将围绕“六稳与六保”的底限思维布局中国经济的下半场。在财政货币政策双松已无悬念的大前提下,无论是赤字率的提升抑或专项债规模的扩大都更像是对既成事实的“背书”。

要确保中国经济下半场的“六稳与六保”,核心则是稳企业和稳就业。如何落实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帮助疫情冲击下的实体经济先活下去再谋发展,显然对路径正确的宏观政策如何精准滴灌到微观领域提出更高要求,也给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今年是否设定GDP增长目标留下悬念。

纵观今年政治局会议的表述,从此前屡屡提到”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到一季度数据发布日(4月17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首提”六保“,让专家们猜测今年的经济发展目标有重大调整。

原本定于今年3月3日和5日召开的两会(政协和人大)因疫情推迟。4月底召开的中国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于5月22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主席会议建议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于5月21日在北京召开。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通常会在两会上提出并经人大审议通过。此前学者普遍预测今年GDP增长目标预计设定在6%左右,但受疫情影响,中国一季度GDP首现负值同比下降6.8%。也让中国今年GDP目标到底如何确定成为悬念。

人民日报周三刊登文章称,中国以更大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必须合理加大调控的力度,抓“六保”、促“六稳”,加快恢复经济社会运行秩序,防止短期冲击演变成趋势性变化,牢牢守住经济发展的底线要求。

**今年设不设GDP增长目标留悬念,若设是3%还是5%?**

曾担任过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贺铿认为,4月17日的政治局会议删除了“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阐述,新提出了“六保”,说明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有重大调整。

”原来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的核心指标是在2010年基础上GDP翻一番。这就要求今年GDP增长速度至少5.6%。但是,一季度因疫情影响,经济急速下行GDP同比降6.8%,今年翻番显然不可能。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复工复产困难,失业问题突出。“贺铿称,政策应该以休养生息为主。

这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小鲁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中央提出的“六保”中并没有保增长或者稳增长,是政策取向的一大进步,核心不再是GDP至上。

在他看来,取消经济增长目标是明智之举。在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增长高低是由各种市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当前面临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影响,经济增长不是可以主观设定的。人为设定一个与市场自身走向不一致的目标,会破坏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干扰市场运行,导致结构失衡。

不过,另一位不愿具名的前政府官员认为,今年GDP增长目标有可能会提,估计在5%左右,提目标的好处是坚定信心,指明政策方向,有利于市场预期管理,而且预期目标本来就是预测性,导向性的,不是强制性的。但疫情之下不提的可能性也存在。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认为,要合理调整今年经济增长速度目标,根据疫情冲击影响的力度和持续时间,2020年经济增长目标可确定在3%左右。要坚持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动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全面性、综合性目标,经济增长速度只是其中一个数量指标。按照25个量化指标测算,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全年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20年要对照相关有差距的定量指标,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祝宝良称。脱贫目标是中国弱项指标,这一指标必须完成,现行标准下的剩余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4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中国总理李克强表示,“在当前形势下,做到‘六保’是底线,而实现‘六稳’是目标。”

“六稳”则为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是在2018年7月30日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

**资金用在刀刃上**

事实上,面对突发疫情中国新一轮逆周期调节早已拉开序幕:积极财政政策要求更加积极有为,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业界预计规模将达到3万亿元人民币左右,政府债券发行规模或将达10万亿,财政赤字率将进一步上调。

货币政策也展现出更加灵活适度的姿态。价格方面,2020年初以来,两次下调逆回购利率累计30BP;将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数量方面,央行三次降准累计为银行体系注入1.75万亿中长期资金;分三批增加中小银行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累计增加1.8万亿。

此前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举办的“当前经济形势下的财政政策”专题会议上,前财长楼继伟表示,近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明确,要提高赤字率、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等。预计应该已经有议案送全国人大了,可能开会后生效。去年的赤字率是2.8%,专项债的规模是2.15万亿,今年赤字率肯定会提高,专项债的规模也会提高。

“我不认为特别国债可以用于一般性支出。我国去年赤字率是2.8%,今年即使再加3个百分点也只是5.8%,相比美国的赤字率从3%提高至14%,并不存在特别的压力。而且特别国债不列入赤字是因为能够还本付息,因而不能用于一般性支出。”楼继伟称。

他并不赞成由央行直接购买国债。央行直接购买国债是违反《人民银行法》中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规定的。总之,无论是特别国债的性质、还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基本的原则还是要坚持。

这位前财长推算,2019年是19万亿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疫情导致经济减速可能减少收入1.5万亿。目前来看,第一季度已经下降较多,全球疫情何时能真正平稳、产业链何时能真正恢复还很难判定,而且全球的衰退也有影响,所以减收是必然的。

中国财政部公布,1-3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984亿元,同比下降14.3%。1-3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284亿元,同比下降5.7%。

“首先要解决这1.5万亿的减收问题,如果加大留抵退税力度,按退税1万亿预估,则就是2.5万亿的规模,再加上抗击疫情补短板增加的一般支出,至少是3万亿的赤字增加,而且主要是中央层级的。我国GDP去年是100万亿,3万亿就是3个百分点的赤字率,至于增加多少专项债和特别国债,需要根据项目的情况来定。全部加上之后,真有可能接近有的专家提到的5万亿规模。”楼继伟推算。(完)

发稿 沈燕;审校 吴云凌



获取更多RSS:
https://feedx.net
https://feedx.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