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7T05:04:33

(新增更多分析师评论)

资料图片:2018年7月,德国汉堡,中远海运的集装箱轮船Cosco Shipping Aries在汉堡港卸货。REUTERS/Fabian Bimmer

路透北京5月7日 - 中国海关总署周四公布,以美元计价4月出口同比上升3.5%,路透调查预估中值为-15.7%;进口同比下降14.2%,路透预估中值为-11.2%;4月贸易顺差为453.4亿美元,路透预估中值为顺差63.5亿美元。

据路透测算,4月出口同比增速为今年以来最高;进口跌幅则是2016年1月以来最大,当时为-19.9%。

以人民币计价,4月出口1.41万亿元,增长8.2%;进口1.09万亿元,下降10.2%;贸易顺差3,181.5亿元,增加2.6倍;前四个月出口4.74万亿元,下降6.4%;进口4.33万亿元,下降3.2%;贸易顺差4,157亿元,减少30.4%。

分析人士认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全球经济大概率步入衰退的情况下,外贸偏弱格局难以很快修复,今年中国进出口依然面临很大压力,外贸形势仍需进一步观察。

4月主要数据:

* 4月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增长3.5%(路透调查中值为-15.7%)

* 4月美元计价进口同比下降14.2%(路透调查中值为-11.2%)

* 4月贸易顺差453.4亿美元(路透调查中值为顺差63.5亿美元)

* 1-4月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下降9%,进口同比下降5.9%

* 4月以人民币计价出口同比增长8.2%,进口下降10.2%

以下为分析师评论摘要: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王军:

全球的停摆并没有像中国2月份那么夸张,其影响就不那么剧烈,继续观察下个月表现。全球化向区域化转变,未来东盟和日本预计还会有很大贡献。东盟连续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亚洲区域内的贸易投资活跃程度也是比较高的,3、4月份主要是欧美受疫情影响比较大。

此外出口超预期还有医疗防疫物资出口增加、去年同期基数比较低以及人民币汇率等因素的影响。不能过度解读出口个别月份的波动,还是要观察更长时期的走势。在今年全球经济大概率步入衰退的情况下,外贸偏弱格局难以很快修复,今年进出口还是面临很大压力。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 周茂华:

4月出口增速超预期,主要是一系列外贸支持政策效果显现,3月中下旬以来,中国疫情基本得到有效防控,国内复工复产进度明显加快;出口尚未完全反映海外需求萎缩。另外,中国外贸出口韧性足及外贸多元化战略取得进展,中国对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逆势增长,且中国与这些区域外贸比重有所上升。

未来几个月中国外贸出口整体承压。主要是海外疫情超预期扩散,疫情对全球经济冲击加快显现,全球主要经济体PMI指数大幅下滑。预计未来几个月国内出口存在放缓压力,但预计出现断崖式下滑可能性偏低。

进口超预期下滑,主要是国内居民活动恢复滞后于工业制造业部门,内需恢复需要一个过程,近两个月国内工业制造业部门库存明显增加,以及海外疫情形势仍严峻,令企业放缓进口步伐;另一方面,4月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下行,尤其相对于去年同期价格,这一定程度拖累中国进口表现。但中国疫情基本得到防控,国内居民生活逐步恢复常态化,就业稳定,内需仍将稳步扩张,从五一黄金周表现看,内需恢复前景乐观。

--国信证券宏观固收团队:

二季度疫情对国外经济运行的干扰可以参考一季度疫情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干扰。在此情况下,二季度国外的进口可能会与中国一季度进口较为类似,而国外的进口即对应着中国的出口。从中国一季度的进口情况来看,受到的疫情冲击较为有限,这可能与疫情影响导致中国国内停产从而增强了对进口的依赖有关。

由于二季度国外面临的局面与一季度中国面临的局面很类似,即使由于产业结构以及疫情恢复速度的差异,造成国外受疫情影响会更大,但国外政府也采取了非常大力度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去对冲疫情带来的冲击,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二季度国内出口受到的冲击不会太大,在此情况下,疫情后国内经济的恢复对政府出台需求侧刺激政策力度的要求或有所降低。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 牛犁:

4月份出口意外增长完全出乎市场意料,在全球疫情仍在持续,国内虽然复工但并没有完全复产的情况下,内外需难有明显改善。4月出口增长的原因估计与技术性因素和去年基数低有关。但因目前整体大环境并不好,外贸形势难言向好。

--中海晟融首席经济学家 张一:

出口出现超预期增长,主要由于去年同期出口增速为-2.71%,基数相对较低;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效应,即出口竞争国受疫情影响生产能力削弱,竞争力下降;主要出口市场本身生产能力下降导致进口需求增加;此外,考虑到日均4亿美元医疗物资的出口,这部分也对出口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进口需求下降则是意料之中,说明复工复产远未及预期。考虑到新出口订单仍然疲弱,我们认为5月份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外需疲弱的影响迟早会反馈到出口上,未来出口不排除两位数负增长。

--上海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胡月晓:

出口好主要在于中国疫情控制得好,在海外受疫情影响停工外,中国成为全世界的生产中心,海外需求集中超过了总需求下降的影响,尤其是防疫物资;进口减少受两方面因素影响: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和海外生产停滞。整体看,油价低迷下,中国的贸易条件有改善趋势。未来中国的外贸形势超预期好的态势仍将延续,中国经济超预期回升也值得期待。

中国政府仍然需要严防疫情的外部输入,宏调上坚持“救助”而非“刺激”,前期偏松的货币会略收紧,M2(增速)将回到8.5%下方,着眼于结构调整和补短板的财政激励政策则仍将延续宽松状态。实际上,中国杠杆过高下,财政一直偏紧,中央政府债务未能有效扩张在约束了社会信用风险水平的同时,也使得货币政策受到制掣,中国未来应该在稳货币的同时,适度扩张中央政府债务水平。

相关背景:

--如果说2020年中国经济的上半场主打抗疫战并获得阶段性胜利,那么5月下旬召开的中国两会就料将围绕“六稳与六保”的底限思维布局中国经济的下半场。在财政货币政策双松已无悬念的大前提下,无论是赤字率的提升抑或专项债规模的扩大都更像是对既成事实的“背书”。

--中国商务部表示,一贯坚决反对美方滥用出口管制措施、妨碍贸易伙伴间开展正常贸易与合作的做法,这将更多地损害美国相关企业的利益;各国政府有责任为企业开展正常的贸易活动创造便利条件,而不是制造障碍。当前疫情对中国外贸的影响以需求端为主,外需不足、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挑战前所未有。

--中国4月官方非制造业和制造业PMI一升一降但仍落在荣枯线上方;而中小企业居多的财新制造业PMI重回收缩,官方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急跌,则均预示在海外疫情蔓延各地封城贸易停滞下,中国经济的复苏之路仍然坎坷。

--据多名知情官员透露,美国政府正在“强力推动”一项倡议,欲将全球工业供应链撤离中国,美方正在考虑实施新关税措施,对中国在新冠病毒疫情方面的处理过程以示惩儆。美国总统特朗普称,他正在考虑针对中国的报复性措施,以惩罚该国控制新冠病毒蔓延不力,提高对中国的关税“肯定是一个选项”。

--美国商务部公布,美国3月贸易逆差扩大至444亿美元,预估为逆差440亿美元。美国3月商品贸易逆差增幅为一年多来最大,因出口创纪录下降抵消了进口萎缩的影响。(完)

采写 路透中文新闻部;整理 许菁;审校 张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