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4月中国服务业和综合PMI环比小升但续收缩 外需和就业面临严峻挑战(更新版)
Reuters5月7日 - (新增更多评论和数据细节)
路透北京5月7日 - 中国最新财新PMI数据显示,尽管随着国内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4月服务业PMI较上月小幅回升,但海外疫情的进一步发酵,拖累新出口订单创纪录次低,服务业活动依然明显承压,已连续三个月处于收缩区间。
服务业略微改善带动综合PMI在4月上升,但出口订单的跌幅亦比2月国内抗疫期间进一步扩大,二季度外需对中国经济的“二次冲击”不容低估,对稳就业提出更迫切要求。
“经济仍处于进一步下滑状态,同比负增长的态势不改。”财新智库莫尼塔研究董事长兼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评价称,4月中国经济遭受较严重的出口冲击,这对于居民收入、消费,以及企业投资具有连锁反应,而国内消费启动尚不充分,基建发力尚不足以对冲外需骤降。
他称,4月17日中央政治局定调 “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包含企业救济、加快投资、促进消费及保就业的一揽子宏观刺激方案呼之欲出。
钟正生称,4月财新服务业PMI小幅回升但仍然处于低位,海外疫情进一步发酵,国内服务业活动依然明显承压。4月财新综合产出指数较上月小幅回升,出口订单的跌幅比2月国内抗疫期间进一步扩大,意味着3月出口的反弹不可持续(主要反映春节前订单的滞后交货),二季度外需对中国经济的“二次冲击”不容低估,就业的收缩幅度也再度扩大,对稳就业提出更迫切要求。
财新/Markit周四联合公布,中国4月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升至44.4,连续三个月处于50下方的收缩区间,上月的43是历史次低水平;中国综合PMI(制造业和服务业PMI的加权平均值)则自上月的46.7续升至47.6。
财新服务业PMI指数2月一度降至26.5,为该项调查开启逾14年来首次降至50的荣枯线下方。
Markit网站刊登的新闻稿指出,4月份,中国服务业经营活动与新业务量继续收缩,但收缩率较2月份进一步放缓。新冠疫情仍然是影响服务业运行的主要因素,全球普遍出现消费减少和停工停业情况。新出口订单受冲击尤为明显,创下本项调查以来次低。
产能进一步出现过剩迹象,企业因此继续压缩用工。另一方面,投入成本大致保持平稳,企业则继续下调销售价格,希望借此刺激新订单。令人鼓舞的是,企业信心度连续第二个月出现回升。
如果说2020年中国经济的上半场主打抗疫战并获得阶段性胜利,那么5月下旬召开的中国两会就料将围绕“六稳与六保”的底限思维布局中国经济的下半场。在财政货币政策双松已无悬念的大前提下,无论是赤字率的提升抑或专项债规模的扩大都更像是对既成事实的“背书”。
以下为Markit网站刊登的新闻稿要点摘录:
4月份,经营活动指数(经季节性调整)录得44.0,高于3月份(43.0),显示服务业活动在第二季初进一步大幅下滑。不过,指数已从2月份的历史低点进一步回升。月内经营活动减少的企业普遍表示,新冠疫情对新业务和经营状况造成负面冲击。
4月份,中国服务业新接业务总量连续第三个月下降,但降幅较小,较破纪录的2月份进一步放缓。据反映,新订单减少,普遍与海内外需求减弱有关,尤其是新出口订单量,创下2014年9月该项调查开启以来第二大降幅。众多企业反映,疫情导致许多出口市场采取临时停业和各种限制措施。
新业务总量持续下降,导致服务业用工规模普遍进一步收缩,并且创下2005年底开始采集数据以来最显着收缩率。虽然用工减少,但新业务量下降,企业产能剩余,积压工作量在4月份继续下降。
经过3月份小幅上升后,经营成本于4月份大致趋于平稳。调查样本显示,用工成本减少,石油和柴油等投入品价格下降,很大程度上对冲了因防疫措施而增加的开支。与此同时,作为刺激新订单的一部分策略,服务业企业连续第五个月下调收费价格。
虽然当前局势充满挑战,但企业对未来12个月前景的信心度回升至3个月高点,业界相信疫情一旦改善,景气将会恢复。
上周公布的4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49.4,逊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50.3和上月的50.1。而新冠疫情冲击下全球多地封城、企业停工停业,新出口订单指数录得2008年12月以来最显着收缩,降至比今年2月更低的水平。
4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则降至50.8,低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51,亦低于上月的52;4月官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53.2,为连续第二个月反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3.4,比上月升0.4个点。
中国财新传媒2015年6月底宣布获得Markit公司编制的PMI在中国的冠名权,财新中国PMI于当年8月起正式发布,更名后PMI统计方法不变。PMI高于50表示扩张,低于50则表明萎缩。(完)
发稿 宿泱韫;审校 张喜良/吴云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