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艰难时刻中国尤需放水养鱼扶企业 宽松政策下潜在风险不得不防
作者 沈燕
路透北京5月7日 - 周三召开的国常会强调加大稳企业保就业力度,要求根据形势变化和企业诉求,及时推出和完善相关政策。这表明,在布局“六稳六保”的经济下半场之际,中国正致力于放水养鱼,给企业宽松的经营环境以共克时艰。同时亦需落实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并让企业修养生息优先于大搞基建。
目前财政货币政策双宽松已成定局,无论是央行的低息贷款抑或财政的贴现资金,如何确保精准滴灌到实体经济至关重要,不仅需要政策设计的智慧,也需要相关部门配合让政策有效落地,而这涉及相关领域的改革。与此同时,宽松政策下潜在的金融财政风险也不得不防。
“我最担心的是出现金融危机,为了防止金融危机,必须继续坚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政策一定要稳字当头,尽量减少或避免加杠杆。努力让‘企业强,人民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好基基础。”曾担任过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贺铿称。
中国央行行长易纲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到,从测算的金融资产风险承担情况看,近年来金融资产风险明显向银行等金融机构集中。2018年末,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占比较2007年末提高了14.2个百分点。而金融机构的风险相当部分最终要由政府承担。
数据显示,2018年末,由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承担风险的金融资产规模分别为365.9万亿元人民币和118.7万亿元,分别是2007年末的5.85倍和2.60倍,占全部金融风险资产的比重为54.5%和17.7%,总计达72.2%,比2007年高2.6个百分点。
"无论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还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点都应放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和救助困难人群上,采取更大力度的政策落实‘六保’,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 而不宜投入过量资金扩大基建。"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小鲁在接受路透专访时称。
他认为,“六保”的提出可以看出保就业、保民生放在前列,而保市场主体的核心就是保企业,因此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应着力于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而不是花大量资金用于扩大基建投资。
原本定于今年3月3日和5日召开的两会(政协和人大)因疫情推迟。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于5月22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于5月21日召开。
**让企业修养生息应优先于大搞基建**
中国总理李克强周三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称,将根据形势变化和企业诉求,及时推出和完善相关政策,允许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所得税,延长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并创设政策工具支持银行更多发放信用贷款。
无论是更加积极有为的积极财政政策,还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终极目标都是帮助疫情冲击下的实体经济。只是良好的政策初衷下究竟有多少能真正帮到企业,还有待实践检验。
阳光资产首席战略官邱晓华认为,目前首要的工作是抓好纾困保稳定,重点是救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避免出现企业倒闭潮、民众失业潮,以求保障经济社会稳定。中长期来看,要抓好高质量发展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他认为,补短板方面要加大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科技创新等短板的投入力度。强基础上要围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物经济等新经济领域。加大基础性建设的投入力度,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制高点。
同时要优化体制,要着重优化政府的职能,优化企业的营商环境,优化市场运行的秩序。还要求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世界秩序建设,求大同存小异,特别要警惕逆全球化对产业链的冲击。
对于疫情期帮助小微企业的增值税率由3%下调至1%的优惠政策,在经营有声读物公司的李先生看来不如直接减免更显政策诚意。
”虽然有声读物不像别的领域受疫情影响复工复产困难,但因为企业上下游衔接出现问题,结帐不及时,刚刚发完员工的工资,又要缴纳一季度9,000多元的增值税,这还是按1%的优惠税率计算的,对于我们这个成立一年多的企业而言也是沉重的负担,只能通过网络金融贷借钱交税了。“李先生称。
从事餐饮多年的王经理就深刻体会到经营企业的不易,在他看来虽然现在营商环境比以前确实”清明“了许多,但很多只是表面,对于他们这些从事餐饮等服务业的来说,饭店开张后的第一件是”拜码头“。
”你知道要拜的‘码头’有多少吗?城管、卫生防疫、街道办事处等等一堆部门,所有涉及到你饭馆的‘码头’都要去拜,虽然现在明面上不允许政府工作人员吃拿卡要,但实际上根本不是你想像的那样,尤其是越到基层一些人越是能把手里握着那一点权用到极致。“王经理无奈地称。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税收专家也表示,虽然中国一直强调减税降费,但从企业的实际感受来看税费负担一点都不轻,归根到底与税收制度设计有关。在当前实体经济困难加大的前提下,对于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减收几个点不如直接免掉,真正体现出政策上的休养生息,放水养鱼。
“宏观政策应该在帮助企业解困方面拿出更多切实可行的措施,而不是零打碎敲,应该让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的帮扶。帮助了企业也才能稳住就业。”王小鲁称。
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12.4%,比上季低19.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21.7个百分点。其中,75.5%的企业家认为宏观经济“偏冷”。无论是经营景气指数,还是盈利指数,均突现企业家们对经济前景并不乐观。
**放管服仍需加力,宽松政策下积聚风险不得不防**
虽然中国也在跟随全球步伐采取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应对疫情冲击,只是在放水养鱼时要让需要政策雨水的“鱼”儿能真正感受到政策的美意,包括政府管理方面的放管服和要素领域的改革仍需加力。
中国前财长楼继伟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当前经济形势下的财政政策”专题会议上就提到,在结构性改革空间比较大的经济体,如果能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加快结构性改革,就能创造出巨大的动力、巨大的供给和需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很好的助力,所产生的效果更大。
他认为,中国最近发布的推进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数据五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改革非常重要,特别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化,会产生巨大的有效需求,也能产生巨大的供给和足够的就业,这些方面应该重点着力。财政政策恰恰能在其中发挥相当大的助力作用,因此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资金总是有限的、宝贵的,必须用在急需的地方。疫后更应该多挤一些钱用在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上。我们当前要围绕’六保‘做好工作。切忌唱高调、说空话,要反对各种形式主义工作作风。”贺铿称。
他坦称,设的庙多了,就要供菩萨。菩萨多了,就都要找事做,否则上面会说你“懒政”。所以人减不了,政就简不了。有些部门纯碎是在没事找事,除了批项目什么什么事都没有。再就是利用职权寻租、搞贪腐。
”依我看,先减一半人,天也塌不下来。我们各级养的闲人太多,纳税人负担太沉重了。”贺铿尖锐地批评,中国一直在强调精兵简政,简政放权,要落实简政放权就必须精兵简政,政府部门要进一步简化,工作人员要大幅度削减,才能真正为企业松绑。
此外,在中国不断寻求更有力度的政策对冲疫情冲击,以防止将疫情对经济的短线冲击演变成长期趋势时,宽松政策带来的金融、财政风险等亦不得不防。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祝宝良提到,今年受增值税和企业养老金政策的滞后影响,减税降费仍将超过4,000多亿元,叠加经济下降,财政收入增速会明显减缓。同时地方政府应对疫情的支出增加,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财政困难加大。
地方财政困难会导致融资平台偿债压力加大,企业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恶化,债务违约会频发,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会上升,并通过金融同业融资影响大型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金融风险仍在不断积累。
中国财政部公布,1-3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984亿元,同比下降14.3%。1-3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284亿元,同比下降5.7%。(完)
发稿 沈燕;审校 吴云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