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要财经新闻一周回顾
以下为路透中文新闻为您整理的一周(5月11日-15日)中国重要财经新闻:
【政经】
--《焦点》特朗普称没兴趣与习近平对话,甚至威胁可能切断整个中美关系
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在新型冠状病毒问题上,他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他说,现在没有兴趣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话,甚至暗示可能切断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整个关系。
--《焦点》特朗普威胁对在国外制造商品的美企征收新税,迫使供应链移出中国
特朗普威胁要对在美国境外生产商品的美国公司征收新税,这是特朗普政府为迫使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出来,并设置新的贸易壁垒可能采取的另一项举措。
--《焦点》特朗普称新冠大流行令美中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蒙阴
特朗普表示,他对中国未能遏制新型冠状病毒非常失望,称全球大流行给他与北京的贸易协议蒙上了一层阴影。
--中美贸易:特朗普称不赞成重新磋商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
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他不赞成与中国重新磋商今年年初签署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特朗普在一场关于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被问及是否考虑修改第一阶段协议时表示:“不,一点也不。”
--《焦点》中国正努力兑现增加购买美国商品和服务的承诺--消息人士
三名中国消息人士称,中国致力于履行与美国达成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并正努力兑现增加购买美国商品和服务的承诺,尽管购买速度因冠状病毒疫情而受限。
--《分析》疫情危及中美经贸第一阶段协议落实,"买"与"卖"都面临考验
新冠疫情为历经坎坷的中美经贸关系再添不稳定因素的同时,也在危及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的采购落实进度。疫情考验中国购买需求的同时也在考验美国的供应能力,如何克服困难、最大化落实协议是双方都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焦点》中国今年将发放更多粮食进口配额,增加海外采购--消息人士
三名消息人士表示,中国今年在增加低关税玉米进口配额,并可能扩大小麦进口配额。目前中国寻求增加从美国采购农产品,以实现遵守全球贸易规则的承诺。
--《焦点》中国4月工业加速修复结构改善明显,但外需承压经济复苏恐还有反复
受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逾10%带动,中国4月工业同比增速转正,且远超预期,表明伴随着复工复产大力推进,国内工业动能正快速恢复,结构也在明显改善,国内稳增长政策托底效应正在释放中。
--《焦点》中国4月CPI重归3字头PPI降幅四年最大,通胀快速回落显内需不足
中国基本受控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供给端的冲击逐步消化,而需求不足的矛盾愈加凸显,4月中国CPI同比涨幅创七个月新低重归3字头,PPI降幅亦为四年来最大。分析人士预计,未来工业品价格还将持续通缩,而消费品价格涨幅已呈现前高后低,将徘徊于低位。
--中国经济:加强内防反弹工作,对近期发生聚集性疫情地区加强防控--政治局
中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务委员会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见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中国要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内防反弹工作,黑龙江及吉林等近期发生聚集性疫情地区,要有针对性加强防控措施。
--中国经济: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总理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受疫情严重冲击和世界经济衰退影响,中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要及时跟踪分析形势变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政策调节着力点要放在“六稳”“六保”上。
--中国经济:加大宏观调控对冲力度,扩大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国常会
中国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表示,要加大宏观调控对冲力度,发挥财政、货币、社保、就业等政策合力;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在完善打基础、利长远的制度机制上多下功夫,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中美关系:特朗普延长行政令一年,继续封杀华为和中兴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2019年5月签署的一项行政令延长一年,该行政令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并禁止美国企业使用构成国家安全风险的企业制造的电信设备。国会议员表示,特朗普2019年颁布的这项命令直接针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等中国企业。
--中美关系:美官员指责与中国有关的黑客试图窃取新冠病毒相关研究信息
美国官员表示,与中国有关的黑客正在入侵美国进行新冠病毒研究的组织,警告科学家和公共卫生官员要警惕网络盗窃。
--中美关系:美参议员提议立法,授权总统对中国不配合疫情调查加以制裁
美国共和党参议员葛兰姆(Lindsey Graham)提议立法,如果中国未能就新冠疫情爆发给出完整的解释,将授权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实施广泛的制裁。
--中美关系:美国务卿谴责中国相关‘网络行为体’企图窃取新冠病毒研究数据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表示,美国谴责中国相关“网络行为体及其下属的非传统情报收集者”企图窃取与冠状病毒研究有关的美国知识产权和数据。
--中国经济:财政支出仍要保持一定强度,适当提高赤字率应对经济冲击--财长
中国财政部部长刘昆撰文称,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加大,新冠肺炎疫情对财政收入增长带来了巨大冲击,预计2020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将低于上年,财政支出仍要保持一定强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通过适当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等,有效应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短期冲击和挑战。
--中国央行:当前应允许宏观杠杆率阶段性上升,扩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官员
中国央行调查统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逆周期政策的制定应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统筹考虑,把更好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当前应当允许宏观杠杆率有阶段性的上升,扩大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支持。
--中美贸易:中国允许进口美国大麦和鲜食蓝莓,购买美国商品步伐在加大
中国正致力于履行与美国达成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并努力兑现增加购买美国商品和服务的承诺。中国海关最新公告称,周三(13日)起,允许符合相关要求的美国大麦和美国鲜食蓝莓进口。
--中美贸易:中国公布新一批对美加征关税商品排除清单,包括稀土金属矿等79项商品
在中美关系愈发紧张之际,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又宣布一批对美加征关税商品的排除清单,包括稀土金属矿、黄金矿砂等79项商品。
--中美关系:美国联邦雇员退休基金无限期停止投资中国企业,称因新冠疫情
在白宫施压之后,一个负责监管数百亿联邦退休基金的独立委员会宣布,将无限期推迟投资一些中国公司的计划。
--中国经济:全年稳外资外贸基本盘压力大,4月FDI正增长但形势严峻--商务部
由于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贸易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带来的巨大冲击,中国商务部周四表示,中国外贸全年下行压力加大,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影响可能更大,将全力以赴稳外资外贸,帮助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虽然4月实际使用外资(FDI)同比正增长,但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仍处于严重低迷状态,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中美关系:中国2019年对美国投资降至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低水平
中美投资项目(U.S.-China Investment Project)的一项新分析显示,2019年中国对美国的投资降至50亿美元,较上年略有下降,也是自10年前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
--《市场热谈》中国财政赤字货币化之争的背后:学术探讨还是部门代言?
无论是事隔13年中国今年将要重启的发行特别抗疫国债,抑或大规模增加的专项债和地方政府债,且不论有多少是可以计入财政赤字的统计口径,巨大的资金缺口注定中国今年财政背负沉重压力。
在中央政府要求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稳健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的大框架下,”六保“底限思维的“钱从哪来”显然也是见仁见智,并引发近期财政与金融专家们对财政赤字货币化讨论,而背后到底是学术之争还是部门代言?
--《焦点》武汉市场肯定和新冠疫情有关,但需更多调查以明确具体作用--WHO
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中国中部城市武汉的一个批发市场与去年新冠病毒疫情的爆发有关,该市场或为病毒源头,或可能“加剧了病毒的扩散”,世卫组织呼吁进行更多研究。
--武汉计划在10天内进行全市范围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消息
据路透看到的一份内部文件和两名知情人士透露,中国新冠病毒疫情爆发的中心城市武汉计划在10天内进行全市范围的核酸检测。
--中澳贸易:是否对澳洲大麦征高额关税?中国商务部称将充分考虑各方意见
针对有关中方考虑对澳洲大麦征收高额关税的报导,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将根据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结果,充分考虑各方意见后,依法做出客观、公平、公正的最终裁定。
--中澳关系:澳洲要求中国进行贸易谈判,但不会停止推动新冠疫情调查
澳洲主要农产品受到中国暂停进口及关税威胁之后,澳洲贸易部长伯明翰(Simon Birmingham)正试图与中国对口官员进行紧急协商,但称澳洲将会持续推动新冠病毒疫情起源的相关调查。
--中澳关系:澳洲总理盼中国勿将大麦议题与新冠病毒源头调查混为一谈
澳洲总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表示,他希望中国将澳洲是否倾销大麦的裁决,与抗议澳洲呼吁调查新冠病毒源头之事分开来看待。
--中澳贸易:澳洲称中国暂停进口澳洲牛肉与新冠病毒源头调查无关
澳洲贸易部长伯明翰(Simon Birmingham)称,中国决定禁止从澳洲四家最大的牛肉加工企业进口牛肉,并不是对澳洲政府要求对新冠病毒源头进行独立调查做出的回应。
【金融】
--《焦点》中国4月金融数据全面好于预期,货币宽松可期但料张弛有度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国逆周期政策连续发力效果显现,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及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等金融数据全面好于预期,M2增速并创下近三年半新高。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复工复产力度加大,国内经济逐步恢复正轨,企业需求亦处缓慢复苏中,但整体尚难言强劲。
他们并指出,全球疫情蔓延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未消,随着5月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召开,料积极财政政策等更多一揽子政策将陆续出台,宽松货币政策仍需继续护航稳增长,但料张弛有度,并不会“大水漫灌”,结构性政策仍为主要工具,但不排除宽松程度边际下降可能。
--中国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重点突出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
中国央行发布2020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步入衰退,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着增多,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一季度稳健的货币政策成效显着,传导效率明显提升,体现了前瞻性、精准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中国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意见出炉,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央行
中国央行、银保监会等四部委发布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称,支持粤港澳三地机构合作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纳入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统计;支持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强化香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支持香港开发更多离岸人民币、大宗商品及其他风险管理工具。
--中国央行:危机救助尤其需要财政对央行给予资金支持--国际司课题组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课题组最新文章指出,需警惕对货币政策过度依赖,并因此削弱央行履职的自主性;中国央行的特殊性在于多年来一直履行多目标制,这有利于央行与财政的统筹协调,但也对央行的专业能力和资源充足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需要财政对央行给予资金支持。
--中国金融:中行原油宝赔付已过半,两家主要律所停止诉讼代理
两位中国银行内部人士对路透表示,中国银行目前已对超过50%的原油宝投资者完成赔付工作。此前,该行推出线上签署和解协议的选项,以提高效率。
--中国金融:银保监就银行网贷管理征求意见,对消费类个人网贷设限2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就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为有效防控网贷业务风险,办法明确了互联网贷款小额、短期、高效和风险可控原则,对单户的消费类个人信用贷款授信设定限额20万元人民币,防范居民个人杠杆率快速上升风险。
--中国金融:财政部就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征求意见,符合条件的继续推进混改
中国财政部近日发布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称,对于符合条件的国有金融机构,继续按照市场化原则,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处于竞争领域的其他国有金融机构,积极引入各类资本,国有金融资本可以控股,也可以参股。
--中国金融:银保监规范资金信托业务,明确限制投资非标债权比例和集中度
中国银保监会就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信托公司加强资金信托风险管理,限制杠杆比例和嵌套层级;并明确限制资金信托投资非标债权资产比例和非标债权集中度,集合信托投资非标债权金额不得超过合计实收信托的50%。
【固定收益】
--《分析》中国央行延迟续做MLF量缩价平,货币宽松蓄力待两会政策明朗
中国央行虽然周四“爽约”中期借贷便利(MLF)续做,但周五终未缺席,续做规模量缩一半,且利率持平。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市场资金仍较为充盈,央行货币政策边际宽松节奏暂放缓,预计本月LPR报价保持不动的概率较大。
他们并称,备受关注的中国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将在下周召开,“两会”期间央行亦有较强的维稳意图,以待更多政策明朗。目前宏观政策仍以财政政策为主要着力点,未来仍不排除央行动用降准降息手段配合财政政策,保证政府债巨量发行,并拉动消费和投资。
--中国金融:4月境外机构增持银行间债券478亿元,扭转上月减持态势
中国上海清算所最新数据显示,4月境外机构上清所债券托管量小增45亿元人民币,其中同业存单增持39亿元。路透综合中债登数据计算,4月境外机构单月增持银行间债券合计478亿元,扭转上月减持态势,期末境外机构持有人民币债券规模22,858亿元。
--中国债市:惠誉评级获准进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开展业务
惠誉成为第二家获准对中国国内债券市场提供评级服务的全球评级机构,中国央行称,这是落实与美国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一部分。
【外汇】
--中国数据:4月外汇占款连三月下降但规模略收窄,5月不排除降幅扩大
中国央行口径外汇占款4月减少规模较3月略收窄,不过仍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亦为连续第三个月下降。分析人士认为,4月以来美元流动性紧张局面持续缓解,美元指数也有所回落,但近期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迹象或加大人民币贬值压力,不能排除5月外占降幅重新扩大的可能。
--路透调查:大多数亚币空仓减少,然贸易担忧导致人民币空仓翻倍
路透调查显示,针对大多数亚币的偏空情绪转淡,因新冠肺炎新增病例数量下降促使一些 国家重启经济,但投资者对人民币的空仓押注加倍。
【证券/行业】
--中国证券:深交所拟于8月正式实施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消息
三位消息人士对路透表示,中国深圳证券交易所拟于8月正式实施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时值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
--《独家新闻》摆脱疫情的武汉考虑扶持东风汽车,以重振本地经济
据路透看过的一份政策文件草案,中国武汉市正在考虑采取措施支持其最大的本地汽车制造商东风汽车公司。作为中国新冠病毒疫情的震中,武汉试图重振经济。
--《分析》印度加强外资审查,打乱小米和Oppo的消费金融扩张计划
多家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正企图在印度硬件市场以外扩张,争取在竞争激烈的印度金融服务市场获取更大份额,但印度加强对外国投资的审查打乱了这个计划。中国的小米和Oppo在印度合计拥有逾1亿名智能手机用户,但若没有取得影子银行牌照,无法直接向客户提供放款,因此他们已与印度金融公司合作,为他们平台提供的服务提供资金。
--中国汽车:4月乘用车销量环比增36.6%,前四个月累计同比降逾三成--乘联会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乘联会)最新综合销量数据统计,4月中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销量达142.9万辆,同比下降5.6%,环比增长36.6%;1-4月累计销量444.5万辆,同比下降32.7%。
--中国能源:第二批成品油出口配额2,800万吨全由国营企业取得--消息
熟知事态的四名消息人士表示,中国已经发出今年第二批的成品油出口配额2,800万吨,与去年12月发出的配额2,799万吨相去不远。
--《焦点》中国创造独角兽的速度创六年新低,因投资人打安全牌
中国创造独角兽企业的速度已经降至六年低点,因风险资本基金回避提供早期融资,在此同时新冠疫情爆发令投资组合受创。
--港股业绩:腾讯首季净利年增6%受惠“宅经济”,陆续复工游戏消费将回复正常
新冠病毒疫情带动“宅经济”发展,中国科网巨头--腾讯控股公布,首季度净利按年增长6%,而按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Non-GAAP)净利增幅更达29%,内地防疫家居隔离带动其网络游戏及网络广告收入增长。(完)
整理 杨淑祯;审校 张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