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财政货币化弊大于利忌因小失大 建议发行两万亿特别国债
路透上海5月20日 - 近期关于财政赤字货币化讨论热度仍不减。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表示,财政赤字货币化会扰乱政府财经纪律和市场定价机制,会打破好不容易建立的现代财政制度和现代货币制度之间相互独立又互相配合的机制,弊远大于利;并建议今年发行特别国债两万亿元左右。
汪涛是在接受金融时报专访时做出上述表述的。他认为, 财政赤字货币化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相悖,是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没有办法的办法,不是一个可以随便使用的、没有后遗症的工具,中国远没有到不得不考虑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时候。
“其实争论的问题是怎么样去为财政赤字融资。是央行直接购买,还是由金融市场为财政赤字融资、货币政策进行配合?所以,争论的核心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技术性的问题--央行要不要直接购买国债。”汪涛称,
他并表示, 央行直接购买国债的缺点是,第一,央行直接购买国债扰乱财经纪律,取消或解除了债券市场对政府债务的约束。大家会对政府的财经纪律以及市场约束是否有效产生非常大的怀疑,一旦这个怀疑突破之后再想重新赢得市场信心是非常难的。
第二,央行直接购买国债,而不是在市场上发行,那么相当于政府直接为债券定价,没有经过市场定价,这也会影响到整个市场对其他金融产品的定价,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相悖。
他指出,在金融市场上为赤字进行融资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利率产品、充实和发展债券市场。目前,中国国债占政府债务的比重非常小,债券市场上国债的品种并不多,收益率曲线也不是很平滑,金融机构手里的国债很少,也不大愿意交易。国债少也使得央行必须开拓一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比如抵押补充贷款(PSL)来管理流动性。另外,如果国债市场有更多产品、更多流动性,国债收益率曲线更加平滑,就能够更好地为信用市场各类产品的定价提供参考,从而提升整个市场的活跃度。
“所以,整体来看,财政赤字货币化弊远大于利。而对于它的利处,我们其实很容易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实现,”他称。
对比国外,汪涛指出,在本轮救助中美国采取了赤字货币化的手段,似乎美联储也并不担心负面影响,原因是美国是储备货币国家,全世界对美元的信心、对美联储的信心是很难被挑战的。
中国其实没有走到信用市场流动性严重缺乏、没有人愿意购买国债的程度,完全可以用通常的市场机制来解决赤字融资的问题,不需要搞财政赤字货币化。
事实上,居民、金融机构其实有大量的对高质量利率债、国债的需求,由市场为赤字融资可以提供更多的理财和资产管理产品。
“所以,我们没有到不得不考虑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时候。而且,考虑到财政赤字货币化弊大于利,有的危害甚至是长期难以恢复的,打破了我们好不容易建立的现代财政制度和现代货币制度之间相互独立又互相配合的机制,会因小失大,”他认为。
对于今年特别国债的发行,汪涛指出特别国债是特殊时期用于抗疫的。在这个时期财政收入大幅下降,同时需要更多财政支出,财政赤字要扩大,考虑到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也比较重,所以中央政府可以多发特别国债,建议规模在两万亿元左右。
“特别国债一方面可以用于弥补中央一般财政预算缺口;另一方面可以用于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的资本金,从而支持银行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还有一小部分也可以用于一些有收益的项目,”他称。
针对近期财政赤字货币化热点问题,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表示,如果央行被迫为赤字提供大规模融资,会导致货币长期超发,就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而且在某些国家的新常态下,货币超发即便不导致严重的消费物价上涨,也会导致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的泡沫,而房地产泡沫会严重挤出实体经济,并引发金融风险。(完)
发稿 吴芳; 审校 杨淑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