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观点:中国5月LPR随MLF利率持稳 政策暂观望下月仍有宽松可能
路透上海5月20日 - 中国5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如市场预期持稳。分析师认为,此前5月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未做调整,4月宏观数据显示经济仍在复苏轨道中,结合近期央行一系列表态,表明货币政策暂时进入观察期,政策利率下调步伐暂止。
不过他们并认为,近期各国陆续开始重启经济,不过新冠肺炎第二波流行的担忧依旧未消,料全球经济完全恢复至疫情前的状态仍需时日。中国稳增长保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后续货币政策还会有进一步宽松动作,公开市场逆回购和MLF利率、LPR 6月还有下调空间。
中国央行周三公布5月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显示,一年期为3.85%,五年期以上品种利率4.65%,较上次持平,符合市场预期。而4月两个品种报价均创LPR新机制来最大降幅。
此前路透调查显示,由于央行上周五开展的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维持利率不变,故超过七成的受访者预计本月LPR报价中一年和五年期均亦将维持不变,不过亦有24%的受访者认为一年期品种仍会下调5个基点(bp)。
以下为分析师评论: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高级分析师冯琳:
5月LPR报价保持不变,符合市场普遍预期。本月MLF利率按兵不动,实际贷款利率已在较快下行,加之监管层注重把握货币政策边际宽松节奏,或是本月LPR报价保持不变的主要原因。
今年一季度主要针对企业贷款的一年期LPR报价下调10个基点,带动企业一般贷款利率下调26个基点,由此导致银行业平均利差收窄10个基点。这意味着当前银行已在对实体经济适度让利。我们判断,4月一年期LPR报价下调20个基点后,企业一般贷款利率会发生更大幅度下行,因此5月商业银行进一步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力不足。
当前宏观政策的侧重点或是通过强有力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拉动消费和投资,带动企业贷款需求明显上升,从而充分发挥现有灵活货币政策在提振短期经济增长动能方面的潜力。预计这也是5月两会上将推出的一揽子宏观政策的主要关注点。
由此判断,下一步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会重点发力,当前货币政策边际宽松节奏会受到一定控制。否则,货币宽松没有实体经济资金需求配合,易于引发金融空转套利抬头,甚至房地产泡沫快速膨胀。这也是本月LPR报价保持不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市场普遍关注本轮降息过程是否已走到尽头,5月初以来债市持续深跌,即是这种预期发酵的一种体现。我们认为,鉴于海外疫情正在巴西、俄罗斯及印度等新兴市场形成第三波,下半年国内还将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而防疫常态化会不可避免地给宏观经济活动带来一定影响。这意味着二季度、乃至下半年的经济反弹力度将受到制约。
今年5月两会之后,包括货币政策边际宽松在内的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大,而未来通胀持续降温将为进一步降息铺平道路,伴随这一轮“猪通胀”见顶回落,3月和4月CPI同比涨幅快速下行势头将在下半年持续,三季度有望降至“2时代”,通胀因素对降息的牵制作用将显着削弱。
我们预计,未来着眼于稳定就业大局、提振短期经济增长动能,6月开始央行降息节奏有可能适度加快,预计当月MLF利率有可能下调10-20个基点。这将带动6月一年期LPR报价下行10-20个基点,市场化降息过程有望持续推进;而在“房住不炒”原则下,主要针对房贷利率的五年期LPR报价下行幅度会相对较小,估计降幅约为一年期LPR下行幅度的一半左右。
--光大保德信基金首席宏观债券分析师 邹强:
LPR维持不变符合预期。5月货币政策确实有边际变化,政策利率未降息、未降准。简而言之,我们判断货币政策正在从疫情驱动的超常规货币政策向正常的宽松政策转化。一方面是经济恢复节奏较快,另一方面美股已经大幅反弹,潜在金融风险回落。央行超常规宽松的必要性下降,长期维持超常规宽松的负作用目前也正在被讨论。
我们认为央行正在从超常规的宽松向正常的宽松转变,表现在市场上就是极其宽裕的资金量开始有所下降,最终表现为DR(存款类机构质押式回购利率)向公开市场逆回购利率的逐渐回归。对于政策利率而言,我们认为公开市场逆回购利率、MLF利率和LPR都还有下调的空间,但对市场更加重要的是市场利率向政策利率的回归。
--国海证券固收分析师 胡聂风:
我觉得符合预期,本身5月也就降准2,000亿,MLF续做还缩量了1,000亿,央行没有其他动作,而且近期央行表态说的是根据疫情不同阶段货币政策需更加灵活,4月政策利率调降后,5月进入观察很正常,预计6月还是有可能接着下调MLF利率进而推动LPR下行的。
**相关背景**
--中国央行行长易纲表示,目前看,前期采取的一系列逆周期货币政策调节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央行将加强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更加注重灵活适度,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推动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郭树清表示,应对当前形势务必要处理好三个关系:要保持正常货币政策与加大逆周期调节的关系;稳增长、保就业和防风险、调结构的关系;国内经济循环和对外经济平衡的关系。
--针对近期财政赤字货币化热点问题,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表示,如果央行被迫为赤字提供大规模融资,会导致货币长期超发,就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而且在某些国家的新常态下,货币超发即便不导致严重的消费物价上涨,也会导致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的泡沫,而房地产泡沫会严重挤出实体经济,并引发金融风险。
--针对当下如何尽可能降低疫情给经济带来短期冲击?中国央行前行长周小川认为,中国货币政策要注意节约弹药,防止后续产生副作用,财政政策在此时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但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也不够充分有效、顺畅,中国现有的金融机构和基层还是有紧密联系的,因此可以尽可能的利用创新方式使金融体系更好的服务于克服疫情。
--中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周五召开会议指出,当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今年下一阶段,要毫不放松常态化疫情防控,着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要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完)
发稿 边竞; 审校 林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