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设GDP量化指标并调降新增就业目标 强调六稳六保凸显底线思维
(新增财长和发改委主任在两会“部长通道”讲话细节)
路透北京5月22日 -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让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在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没有提经济增速量化指标,但强化六稳六保要求,凸显了在非常时期的底线思维。
中国今年还将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调降至900万人以上,较去年目标新增1,100万人调降了200万人,较去年实际完成的新增1,352万人下调幅度超过400万人;将城镇调查失业率目标从去年的5.5%左右提高到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目标从4.5%以内提高至5.5%左右。这当然是在特殊形势下更加实事求是的做法。
与此同时,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不管是财政赤字规模较去年增加1万亿元人民币,还是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为企业新增减负逾2.5万亿元,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扩充地方财力、舒缓企业压力,进而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而稳投资依然是中国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今年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3.75万亿元,较去年增加1.6万亿元。
“今年淡化了对经济增速的要求,但强化了对六稳与六保的要求。事实上,六保已经成为今年政府经济政策的最大着力点,这凸显了中央在非常时期的底线思维,”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明点评称。
他指出,“六保”内部也是有逻辑关系的。保就业的前提之一,是保市场主体。如果市场主体受到冲击过大,就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是为什么今年财政货币政策的着力点都是保市场主体的深层次原因。
受疫情影响,今年全国人大会议召开时间较往年推迟了两个半月。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重大金融风险有效防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周五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解释称,未设GDP目标主要是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中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今年 “六稳”工作的着力点。
国家发改委在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也称,今年不提经济增速量化指标,并不意味着不要经济增长,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完成脱贫攻坚既定目标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都要有经济增长作为支撑。
“今年已过去近五个月,下一阶段要毫不放松常态化疫情防控,抓紧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出台的政策既保持力度又考虑可持续性,根据形势变化还可完善,有决心有能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政府工作报告称。
受疫情导致经济活动一度接近停摆影响,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下降6.8%,出现有记录以来首次负增长。1-4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54万人;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比3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8%,较3月上升0.1个百分点。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情况,本来按照既定程序起草了政府工作报告,还下发到各地征求意见,并进行了相应修改,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全国两会推迟召开,最近一段时间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修改。
他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称,去年中国经济能够取得GDP增长6.1%的成绩,总量接近100万亿元等等,应该说在那么一个特别的环境和背景下,是极为不易的;如果没有疫情的影响,本来预计今年上半年是个很好的情况。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改了多少稿,现在说不清了。最近这段时间,几乎每天都在改。因为形势在不断变化...国内外经济形势都在变化...政府工作报告也在不断进行修改,”他称。
**积极财政更加积极有为,着力保民生保就业**
疫情在国内外蔓延对经济带来难以估量的冲击,也让中国地方财政收入更加捉襟见肘。如何加强对地方财源的保障,兜牢民生和就业底线,就需要积极财政政策发挥更大作用,当然这也是今年预算安排的重点。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预算赤字率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人民币,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中国财政部长刘昆在两会部长通道上称,今年受疫情影响财政收入将会下降,今年赤字率比去年提高0.8个百分点,增加了1万亿元的财政资金。中央财政还将发行1万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中央财政还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方面调入了近万亿元的资金。此外,还将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1.6万亿元。
“今年的一般预算收入预计略高于18万亿元,低于去年。今年的一般预算支出预计将达到逾24.7万亿元,高于去年。这一收一支,增加了6.76万亿元的资金,加大了力度,做好了对冲,实现了积极。”刘昆称。
他并称,据预测,地方财政预计减收增支的规模在8,000到9,000亿元,一些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面临较大的压力。今年中央财政本级支出将负增长,而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将增长12.8%,增量资金9,500亿元,这在近年来是最高的。
此外,还要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强化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放水养鱼。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人民币。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投资依然是中国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尤其是疫情给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也暴露出存在的许多短板弱项,需要继续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尽快予以弥补。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今日在两会“部长通道”上表示,如果这次人大会能够通过,中央层面筹集的资金,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央预算内投资6,000亿元,比去年多224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另外还有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当中一部分也要通过转给地方用于相关的补短板强弱项投资。
“加起来,整个中央层面筹集的资金超过5万亿元,其中新增2万多亿元。最主要的是通过政府作为,带动和激发社会资本跟进,从而形成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有机融合。”他表示。
何立峰表示,投资要精准项目,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公共卫生、医疗应急物资等领域短板,尽快给予弥补,尽快给予建设。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包括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从这次疫情防控暴露出来的情况看,有些要瘦身健体,大中城市和县城要进一步加强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还有医疗应急物资储备等方面的短板弱项,要尽快补上。
此外,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一些跨行政区、跨流域的重大项目,包括川藏铁路、大江大河治理等,要抓紧建设。这些项目都是迟干早干都要干的项目,都是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项目。
“中央财政增加2万亿、地方专项债增加1.6万亿,共新增财政资源3.6万亿,占到GDP的3%左右。新增财政资源力度低于之前的预期(占GDP的5%左右),”张明也称。
他预计,“两新一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建设)将成为今年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中央提到要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这是试图避免2008年4万亿之后“国进民退”现象的重演。要优选项目、不留后遗症,也是试图避免2008年4万亿之后出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然而要做到这两点,还需要进一步的配套措施。(完)
发稿 乔艳红;审校 吴云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