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5T01:27:35

作者 乔艳红

资料图片:2015年7月,北京,行人经过中央商务区的写字楼。REUTERS/Jason Lee

路透北京5月24日 - 难以预料的因素太多,中国今年未设经济增长目标。如何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发展,如何实现今年的“六稳”“六保”目标?毫无疑问是一方面通过促进消费和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释放国内需求,同时要加快开放,并深化改革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长期发展注入活力。

中国国家发改委官员周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就促消费、稳就业、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吸引外资、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等做了详细阐述,并为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着力点将放在要素市场化、国资国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等四个方面。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指出,要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就要做到“六个强化”:强化就业民生、强化脱贫攻坚、强化政策对冲、强化内需支撑、强化企业帮扶、强化改革开放。

“今年没有提出经济增长的具体目标,主要是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次没有提经济增速的具体目标,不等于经济增长不重要,”他称。

要看到无论是保民生、保就业,还是脱贫攻坚,都要有经济增长的支撑,要用改革开放的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虽然没有直接提GDP的增长目标,但经济增长的内容已经融在其他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中,”宁吉喆称。

据宁吉喆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年度增长预期目标,今年已经是第四次,前三次分别为2000年、2001年和2002年。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三年虽然没有目标,但在2001年3月全国人大批准的“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中曾提出,“十五”期间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

但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外蔓延,导致国内外经贸前景面临高度不确定性。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昨日也表示,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目前国内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

同时,还要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局面,“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他称。

**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要素市场化和国企改革**

往往在经济遇到困难的时候,改革的呼声会愈发强烈。习近平此前也曾强调,要健全各方面的制度,完善治理体系,善于运用制度的优势来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

同时出席今日发布会的发改委副秘书长赵辰昕介绍称,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举措可以归纳成“四个着力”,首先是着力推动建立高标准的市场体系,今年将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综合改革试点,制定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政策文件,吸引各种所有制的企业都来参与要素交易平台的建设。

此外,今年还会改革土地计划管理的方式,赋予省级政府更大的用地自主权。还会修订和发布2020年版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开展放宽市场准入的试点,持续地破除市场准入的隐性壁垒。

第二是着力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的质效。今年会制定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深入推进已经公布的四批210户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对混合所有制的企业,要尽力探索出建立起有别于一般国有企业的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并研究制定深化国企混改的实施意见。

第三是着力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落实好交通基础设施、制造业等领域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具体举措,推动电力、电信、铁路、油气等等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并全面落实营商环境条例。

第四是着力健全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今年会推动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体系,明确底线标准到底是什么,让各级地方政府对标国家的标准来查缺补漏。

国务院5月发布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为下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提供了行动纲领。此外,4月还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要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大要素市场自主有序流动。

“这两份文件非常重要,推出的时机也非常讲究...我认为,两份文件有力的说明了改革正在进行时,改革正在坚定不移的深化当中,”赵辰昕称,今年在其他领域,包括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的调控、绿色发展等领域,也会推出一些改革举措。

**积极扩大内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习近平指出,面向未来,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而新冠疫情对经济造成很大冲击,消费领域首当其冲。4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7.5%,降幅比3月收窄了8.3个百分点。

宁吉喆称,中国消费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的大趋势没有改变,相信5月份的消费数据还会更好一些。要大力推动商品消费优化升级,加快释放文化、旅游、体育、养老、托幼等服务消费的潜力。加快培育新型消费,主要是数字消费、网络消费、信息消费等。积极扩大绿色健康节能环保消费。

与此同时,为了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国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较去年增加1.6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较去年增加224亿元至6,000亿元,还有1万亿元特别国债中的一部分也会转移给地方强短板补弱项,促进传统投资和新型投资双双发力。

至于这么做是否会加大地方政府风险,发改委秘书长丛亮称,合理的债务水平是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而适度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利于控制债务水平;总的来看,适当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等,既是可行的,也是安全的,同时也是必要的。

中国目前正在加快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京津冀、长三角和大湾区这三大经济“发动机”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8.5万亿元、23.7万亿元和11.4万亿元,占到全国的比重达到44%。

丛亮表示要着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制定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引导和倒逼政策体系,加快推动雄安新区的重大项目建设,尽快拉开建设的框架;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同时,稳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继续坚持“一国两制”、依法办事,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稳妥推进规则的衔接和贯通,特别是港澳和内地的规则贯通。

**保供应链、产业链稳定,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境外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严重受阻,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也在濒临中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显着增多。而中国已经深入融入全球产业链当中,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和影响,也必须采取措施全力以赴地保持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

丛亮表示,要全面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的循环。进一步加大助企纾困的力度,落实已经出台的财税、金融、社保、用工、房租等各项政策。同时,协调国内国际的物流资源,确保铁路、航空、海运等物流大通道畅通。

另外还要着力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水平。巩固传统的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的地位,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突破瓶颈制约,大力推动补短板、强弱项,增强产业链的弹性和韧性。

“确保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绝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事情,国际社会应该携起手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尽快控制住疫情的蔓延,推动产业运行回到正常轨道,”丛亮强调。

在吸引外资方面,宁吉喆称,随着中国市场越来越开放、投资环境越来越改善,在华投资的大项目增加已经成为这两年中国利用外资的一个突出特点。今年年内,还将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陆续落地,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

他表示,中国将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制造业、农业领域的开放水平,继续在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今年还将出台2020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继续增加鼓励类条目,重点是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潜力。

此外,还将完善投资促进、保护、管理的各项制度,提升外商投资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内外资企业平等待遇,保障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完)

审校 吴云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