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7T10:25:48

路透北京5月27日 - 中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指出,当前全球疫情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中国发展面临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建议今年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加强宏观政策的统筹协调、精准操作和实施力度,在努力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按照部署做好“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

新华社周三援引人大财经委关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称,2019年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2020年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充分考虑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的不确定性,综合考虑国际与国内、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主要预期目标和政策取向符合实际、总体可行。

“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不确定性加大。”报告称,国内经济特别是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消费、投资、出口下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就业压力明显加大,部分领域风险隐患有所积聚,重点领域改革仍需加力,公共卫生和应急体系短板凸显。

同时,计划执行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有的政策存在碎片化、条块化问题,有的政策措施落实还不到位,个别指标没有完成年度计划目标。要切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让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在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没有提经济增速量化指标,但强化六稳六保要求,凸显了在非常时期的底线思维将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调降至900万人以上,较去年目标新增1,100万人调降了200万人。

以下为人大财经委对做好2020年计划执行工作建议的要点摘录: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坚持做好输入性疫情防控;毫不放松常态化疫情防控,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切实提高应对处置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市场主体有序复工复产复市复业,实施好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努力将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密切关注输入性风险,稳妥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有序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加强宏观政策的统筹协调、精准操作和实施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积极引导和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充分发掘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稳定居民收入增长,培育壮大新兴消费增长点,促进消费业态融合,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强补短板项目建设,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夯实农业基础,保障粮食安全和农副产品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加强国际协调合作,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升其竞争力。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增加全社会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 

**加大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

加大对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千方百计稳定就业。用好用足各种援企稳岗政策,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扶持力度,帮助渡过难关。切实落实减免或延缴税费和基金、财政补贴、加大政府采购力度等惠企政策,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降低运营成本。增加信贷投放,提高企业融资便利性,降低融资成本。

千方百计稳定就业,支持企业稳定岗位,规范裁员行为,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多措并举扩大各类用人需求,促进多渠道就业,努力提高就业质量。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市场主体信心和活力。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

对各类产权平等保护,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开拓多元化进出口市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完)

发稿 许菁;审校 林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