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7T07:50:46

路透上海5月27日 - 有关中国是否应该财政赤字货币化争论仍在持续。中国央行武汉分行行长、全国人大代表王玉玲表示,“中国人民银行法”的修改不宜涉及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内容,这是一条底线,必须坚守。

第一财经网站周三引述其指出,如果开了财政赤字货币化这个口子,允许央行直接购买政府债券,就是从根本上放弃了对政府财政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从中长期来看,财政赤字货币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资产泡沫、货币贬值等一系列恶果,最终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是经济危机。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9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披露,今年将围绕加快中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修改出口管制法、反洗钱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等。

王玉玲谈到,所谓财政赤字货币化,简单地说,就是允许央行直接在一级市场购买政府债券,向政府提供直接融资。

“我个人认为,中国人民银行法的修改不宜涉及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内容,我不赞成对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九条‘央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地方政府债券’的规定进行修改。这是一条底线,我认为必须坚守。”她表示。

她指出,历史上许多曾经允许财政向央行借款和发债度日的国家都发生过恶性通货膨胀,70-90年代的智利和秘鲁,最近的委内瑞拉等都是例子。禁止央行向政府直接融资的规定不仅是旧中国沉重的历史教训的总结,也是许多国家上百年货币政策实践的经验。

她认为,“中国人民银行法”的修改,应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充分体现市场化导向,并吸收借鉴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最新理念和成果。

王玉玲并称,对当下的中国来说,虽然疫情对经济和财政收支造成了短期的冲击,但从二季度开始,经济复苏势头已经相当明显,财政收支情况也会逐步好转。即使在严重的疫情冲击之下,中国仍然保持了正的利率,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仍有较大的空间。

她指出,目前货币政策直达实体经济的效果正在显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不断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堵点会进一步打通,没有必要采取财政赤字货币化这种极端的政策手段。法律的修改,既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为市场营造稳定的预期。央行与财政各司其职、边界明确的体制是适应当前需要的。(完)

发稿 边竞;审校 张喜良



获取更多RSS:
https://feedx.net
https://feedx.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