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山雨欲来风满楼 应对后疫情时代中国总理称政策储备足够
作者 沈燕
路透北京5月28日 - 内有疫情防控常态化、经济下行压力只增不减;外有因实施港版国安法中美摩擦的骤然升级,突现“非常时期”中国召开的两会“非常”不平静。如何应对波谲云诡的艰难时刻?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人大闭幕后的记者会上明确表态,应对经济变化中国仍有政策空间。
“如果经济方面或其它方面再出现变化,我们还留有政策空间,无论财政、金融、社保都有储备,可以及时出台新的政策,不会犹豫,保持中国经济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李克强在回答路透社提出的首个问题时称。
在接近两小时的记者发布会上,李克强回答了经济、民生、外交等11个来自中外媒体的问题。后疫情时代中国如何恢复经济,确保经济大盘行稳至远,他详述了今年新增的庞大财政支出如何确保钱用在刀刃上,用在社保、特困人员身上,在助企纾困方面中国也有实招,而扩大消费和稳定投资仍然是中国稳定经济大盘的重要内容。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可以说是史上罕见。最近不少主要国际组织都预测,今年全球经济的增长是负3%,甚至更多。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不可能置身之外。所以今年我们没有确定GDP增长的量化指标,这也是实事求是的。”李克强称。
他解释虽然今年没有量化目标,但中国确定了保居民就业、基本民生、市场主体等“六保”的目标任务,这和GDP经济增长有直接的关系。经济增长不是不重要,这样做实际上也是让人民群众对经济增长有更直接的感受,使经济增长有更高的质量,发展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如果统算一下,实现了“六保”的任务,特别是前“三保”,中国就会实现今年经济正增长,而且要力争有一定的幅度,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前行。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通常在3月初开幕的中国全国人大会议拖延两个半月,5月22日上午开幕,28日下午闭幕,会期七天。
政府工作报告在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没有提经济增速量化指标,但强化六稳六保要求,凸显了在非常时期的底线思维。同时还将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调降至900万人以上,较去年目标新增1,100万人调降了200万人,也是在特殊形势下更加实事求是的做法。
尽管中国今年实事求是地未设经济增长量化指标,但并不等于没有目标。国内券商分析人士以3.6%的赤字率下限推算,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约在104万亿元人民币,隐含的GDP名义增速在5.4%左右;再结合新增就业目标和对通胀的预期,对今年中国实际增速的预估落在2-4%的大区间内。
**规模性政策旨为企业纾困,保就业保民生任重道远**
面对此次突然而至的疫情,扩张的政策如何拿捏显然也是对决策者的考验。在中国貌似重拾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时的政策老路时,也担心是否会出现上一轮扩张政策的后遗症,诸如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全社会负债率上升以及经济结构失衡加剧等等。是否会有新一轮的“大水漫灌”也是外界关心的问题。
李克强明确表示,过去说过中国不搞“大水漫灌”,现在还是这样,但是特殊时期要有特殊的政策,叫做“放水养鱼”。所以采取的措施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要摸准脉下准药。不论是筹钱或者说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都要走新路。
“没有足够的水,鱼是活不了的。但是如果泛滥了,就会形成泡沫,就会有人从中套利,鱼也养不成,还会有人浑水摸鱼。“李克强称。
他解释,这次规模性政策筹措的资金可以说分两大块,一块就是新增赤字和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共两万亿元。还有另外更大的一块,就是减免社保费,有的国家叫工薪税,动用失业保险结存,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让利,自然垄断性企业降价,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这一块加起来比前一块,大概是它的两倍。而且要推动这些资金用于保就业、民生和市场主体,支撑居民的收入。这和现在全部居民收入40多万亿的总盘子相比,它的比例是两位数以上。“李克强称。
中国这个规模性政策就是为企业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主要不是依赖上基建项目而是稳就业、保民生,使居民有消费能力,有利于促消费、拉动市场,是一条市场化改革的路子。因为现在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消费在经济增长中起主要拉动作用,而且中小微企业在吸纳就业中占90%以上。
“这次所采取的规模性政策,用了70%左右的资金比较直接地去支撑居民收入,因为这样做就可以促进消费、带动市场。而且因为疫情我们面临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疫情防控措施会抑制消费。我们按这样的方向推动实施政策,也是面向市场化的改革。“李克强称。
中国去年减税降费规模达到史无前列的2.3万亿元人民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预计全年为市场主体新增减负将超过2.5万亿元,规模更大。
**绕不开的中美关系,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周四结束的中国全国人大会议以2,878票赞成,1票反对,6票弃权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
虽然两会通常是讨论中国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但此次全国人大会议讨论的港版国安法及其引发的后续风波突显当前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的险恶。
在关注疫情困扰下的中国经济能否稳住外,港版国安法的实施令眼下中美关系的骤然紧张也是世界关注的问题,中国经济能否抵御“新冷战”和脱钩的威胁及如何看待目前国际环境的变化?
针对中美关系以及香港问题的疑虑,李克强明确表态称,中国中央政府始终强调要全面准确的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刚通过的有关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定是要使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美国和中国周三在联合国围绕香港问题展开交锋,此前中国政府反对美国要求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就中国拟推进港版国安立法举行会议。美国官员和了解讨论情况的消息人士表示,特朗普政府正在制订多个选项,对中国收紧对香港的控制进行惩罚,其中包括有针对性的制裁、加征新关税和进一步限制中国企业。
李克强指出当前中美关系的确出现一些新问题新挑战,中美关系很重要,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不仅关系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关系到世界,所以一些问题发生后引起世界的担忧。
他表示,中美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有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存在矛盾分歧不可避免,问题在于怎样对待。
“中美关系几十年来风风雨雨,一方面合作前行,一方面磕磕绊绊,的确很复杂,这需要用智慧去扩大共同利益,管控矛盾分歧。总之,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寻求合作共赢。这于己于人于世界都有利。“李克强称。
至于中美之间的商贸合作应该遵循商业规则,由市场来选择,由企业家判断、拍板,政府起到搭平台的作用。
“我们从来都主张摒弃冷战思维。关于所谓脱钩,可以说两个主要经济体脱钩,对谁都没有好处,也会伤害世界。我们应该按照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推动建立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李克强称。(完)
审校 林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