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评论:中国会向印度开战吗?
2020-06-18T10:02:44.855Z
(德国之声中文网)6月15日,两国在加勒万河谷地区发生的严重武装冲突已造成印方20名军人丧生,包括一名军官,中方没有透露死伤人数,印媒说中国伤亡45人。这是自1962年中印战争以来双方首次出现士兵死亡的武装冲突,对两国政府尤其印度政府的政治压力骤增,总理莫迪已公开表示,印度士兵不會"枉死";印度將捍衛"每一寸領土,每一塊石頭"。
双方互相指责是对方挑起了冲突,真实原因有些扑朔迷离。中国官媒说是中国军队在边境线中方一侧周一夜间修筑工事,印军越线阻止从而引发混战。印方说法是中国官员在本周一双方的军长级会谈中侮辱了他们。
抛开以上说法不谈,此次中印军队对垒的一个更大诱因,是中国要挫败印度在争议地区加强军事设施建设提高军事能力的努力。有消息说,印军今年早些时候沿着加尔万河谷修建一条通往一个偏远空军基地的公路,虽然该公路完全在印度境内,然而中国担心它会改变中国在争议地区的军事优势。这也是这两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关系的一个真实写照:表面"友好",暗地里猜疑,公然较劲,互不相让。
不能忘怀的历史
对印度来说,1962年印中一战的惨败始终是一个不能忘怀的历史情节,就好像中国始终不能忘怀日本的侵略一样。近10年来,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两次执政,经济取得快速发展,这大大助长了印度民众和莫迪本人的民族"自信心",在2017年的印中洞朗对峙中,印度政府对中国就寸步不让,最后逼得中国停止修筑工事,军队后撤才和平收场,危机解除。印度在此事件中尝到甜头后,认为只要对中国展现足够强硬的立场,中国政府最终在权衡利弊下会后退。
所以这次印军被指进入中国实控线(不管原因是印度宣称的中国官员侮辱了他们还是中国宣称的印度要阻止中国修筑工事),很可能要重演洞朗一幕,测试中国政府和军队的底线,为两国军长级别的会谈增加筹码。现在不清楚是前线印军指挥官擅自决定越过中国实控线还是印军方下令或者干脆是莫迪本人命令这样做的,但想来不大可能是前者,莫迪亲自指令的可能性也很少,因为两军正在谈判,事情尚未到要他亲自做出这个决策的地步。最有可能的是该指令来自军方上层。印度军方评估,鉴于目前的中美对抗,国际大的形势对印度有利,因此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制造危机有助印度在谈判桌上占据优势。
冲突中隐形的第三者
在印中武装冲突中,一个隐形的第三者就是美国。事实上,整个中国的对外关系都不能排除美国因素的影响,但相对于其他国家,美国因素在印中关系中,对印度尤其有益。美国印太战略拉拢的主要对象就是印度,致使印度能够充分利用美国来抗衡中国在南亚的渗透。美中贸易和科技战也使得相当部分外资企业将生产线和供应链转移到印度,助印度经济快速增长。美国对印度的扶持直接强化了莫迪政府的"自信",认为印度乃全球政治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和中国扳扳手腕。所以印度舆论包括军方,不时出现和中国再来一战的声音,以洗刷62年失败之耻。美国在疫情有所好转后,最近派三艘航母重返亚太,聚集在中国周边,更有可能强化莫迪政府和印度军队对中国的强硬立场。
尽管中国政府被国际舆论批评好战,但在中印争议领土,中国态度虽然亦强硬,可客观来看,它还真的不希望出现对抗,尤其发生战争,因为中国政府现在全力对付的是美国及其西方盟友,不愿在这个接骨眼上,节外生枝,打破已有部署。毕竟印度也是一个和中国实力相当的大国,虽然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印度不占主导地位,如果两国因领土争议牵扯中国过多精力,特别是在某个时段成为主要外交问题,对中国将得不偿失。
然而,事情的麻烦也在于,印度于中国也不是可以忽视的。尽管中国的战略优先目标不是印度,但后者对准的却是中国。两国争夺的边界问题虽因大部分处于无人区而没有实际的经济价值,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也构不成对中国实际的军事和安全威胁,可它涉及民族情感、民族自信心,因此处理不好,将直接损及习近平的个人权威。而习的权威构成他统治中国的重要基础,如果习的权威在同印度的武装冲突中受损,甚至被民众认为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那么很可能会导致某些不可知或不可控的事情发生。
支配中印关系的一种社会心态
在中印关系中,还必须关照一个现象,即中国民众中普遍存在的对印度的轻视,这是支配中印关系的一种社会心态。洞朗事件如果就事论事,中国其实并没有损失什么,甚至考虑到外交形势,避免一场战争的发生,对中国还利大于弊。然而,民间舆论认为中国输了,原因就在于这种普遍瞧不起印度的心态,认为中国不应该对印度让步,在民众看来,中印就好像两个不同级别的拳击手,中国是那个重量级的拳击手,印度是那个轻量级的拳击手,前者本可轻而易举击败对方,却对对方让步,让印度得寸进尺。那么这个失败的责任无疑出在中国政府尤其习近平身上。这对习的权威是有损害的。
习如今又面临同样情形,在中印争执中"软不得",一软就会被民众认作外强中干,虽然有时强者的"软"从长远考虑未必对国家不利,然而被民族主义激化的大众是不看长远的。"硬"对民众来说虽然看起来爽,可没有足够势力支撑的"硬",效果会适得其反。中国目前的情况就有点这样,对印度很难"硬得起",一硬会使中国限于两面作战的困境。
如前所述,中国当下的"主题"是如何应付美中冲突和对抗。在这个主题下,其他都是次要的、枝节的问题,要对抗美国,就需减少和搞好同其他大国的关系,若过去有矛盾尽量压下或消除矛盾,不能再去制造新矛盾或升级已有矛盾。印度显然看准了这点,显得有点有恃无恐,目的就要逼中国在边境争议中作出更大让步。假如中国为惩罚印度而升级武装冲突,向印度开战,就公开制造了一个敌人,让印度完全倒向美国,这于中国的整体战略环境是非常不利的。这还不考虑在山地高原作战,军事上是否有绝对必胜的把握。
习近平不会主动寻求同印度开战
在军事专家看来,中印军事力量的对比,中国可能胜在武器装备比印度强,劣势是补给线长,同时高原作者部队没有印度人数多;印度胜在山地作战部队战斗力强,补给线短,劣势是首都离边境太近,在中国的轰炸范围内。另外,高原作战不能不考虑气候问题,但气候对中国的影响比印度大。因此一般的看法是,如果战斗在短期内结束,对中国有利,若拖长,中国就很不利。可想而见,战争一旦打响,印度会尽量让战事延长,而且美国很可能在军事上帮助印度抵抗中国攻击。即使最后双方打成平局,于印度可谓报了当年一仗之仇,民族士气会大涨;于中国士气会衰落,因为中国本来是可能打赢的。此外,还要考虑战事拖长,台湾会不会趁之独立的问题,台湾若独立,又会引发一连串的国际政治反应,将远远超出中国的掌控能力。
因此,中国政府和习近平不会主动寻求同印度开战。这在西部战区的声明中表明了这点,在谴责印度军方挑起事端后,声明只是要求印方严格约束一线部队,立即停止一切侵权挑衅行动,与中方相向而行,回到对话会谈解决分歧的正确轨道上来。那么,印度是否会主动挑起争?也不会。尽管有美国的政治支持和可能的军事帮助,但毕竟也存在打不赢的概率,若战败,不但报不了62年之仇,鉴于印度内部的种族、教派冲突和地方的分离倾向,很可能国家会出现分裂,另外,也要防巴基斯坦偷袭。所以莫迪和印度军方在印度士兵牺牲这件事上,虽态度强硬但也对和平解决争端保留一席之地。
然而,不排除双方前线官兵因高涨的民族情绪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或者铤而走险。假如这次双方不是用原始的石头木棍等而是有人在情急之下开枪,事情的性质就完全不一样,很可能出现一场小规模的战斗,再由小规模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但难以保证下次还会这样。尤其对印度来说,新冠疫情导致1亿多人的失业和经济困难,从莫迪、国防部长到反对党再到国内舆论,民族主义的悲情被鼓动渲染起来,有消息说,印度军方已把开枪的权力下放到一线边防部队,让他们相机行事,这就极可能触发战争。所以,中印战争是否会打响,更大可能取决印度的表现和反应。前面讲了,鉴于中国面对的国际局势,中国虽不会主动开第一枪,然而为了在公众面前不能对印度的挑衅显得过软,中国政府很可能会采取战争之下的某种高强度施压方式,但这又会刺激印度做出过度反应,反过来激化中方情绪,从而螺丝上升引爆战争。
邓聿文为政治评论员,独立学者,中国战略分析智库研究员兼中国战略分析杂志共同主编。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