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洪沙 (采访记者)
2020-07-01T07:08:51.236Z
加勒万河谷冲突已结束两周,中印已针对边境情势展开对谈,但紧张的氛围似乎没有缓解的迹象

德国之声:615日中印双方在加勒万河谷发生了造成人员伤亡的冲突,这有没有超出您的预期?

林民旺:没有太超出我的预期。这次出现伤亡,让人感到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随着对峙的频率越来越高,方式也越来越创新。今年印军都是在凌晨或者夜间偷偷地越过实际控制线,到中方这边来拆设施。这就和过去白天发生对峙差别很大。这次出现伤亡也是因为冲突是在晚上发生,而且又是在山顶上,不是平坦的地方,双方打架,有人员掉到加勒万河里。按照中国的说法,这件事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

德国之声:为什么今年上半年中印之间发生的对峙冲突显得格外多呢?

林民旺:这要从两方面来看。所有的对峙冲突都发生在西段,也就是印度主张、而中国实控的区域。东段是中国主张、印度实控。中国不在东段挑衅印度,所以就没有在东段看到对峙发生。印度想把西段变成争议区,在西段采取了蚕食前进的政策,所以就导致了多个点的对峙。去年印度在距离中国实控线7、8公里的位置修成了多条公路,这就让印军前沿巡逻可以很容易地越过实控线。这一次印军也是借着修好的公里的便利,越过了什约克河,并且继续往前推,越过了实控线,所以才引起了中方的警觉。也就是说,印度要过,中国要拦。中国不愿意现状被破坏,所以今年多个路段都发生了(对峙)。

德国之声:为什么615日加勒万河谷冲突以来,中国始终没有公布中方军人的死伤人数?

林民旺:你要理解解放军的一个传统。它从建军建党以来,就没有在打仗之后公布伤亡数据的习惯。第二,已经有大量报道说,中方俘虏了印军很多人,其中就包括10个军官。中方后来释放了这些军官,而且还说不是俘虏了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这是东亚人文化中的特性:给对方留面子,让事情有回旋余地,希望印度管控(国内)舆情。这种做法在东亚国家之间,例如中日、中韩之间都是没问题的,一般来说会奏效。但是放在印度身上就完全不奏效了。所以现在印度的俘虏和军官回去之后,印度国内就开始反弹了。我个人认为是中国不了解印度的文化,以为低调处理,印度会相向而行。现在也是证明中国的做法失败了。

德国之声:未来中国在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处理应对的策略和方式会发生改变吗?

林民旺:我不敢准确预测中国会不会有所变化。但是我想,外交本身就是在互动当中作用和反作用。我相信过去近两周来,中国这种低调的方式也许会做一些调整。我觉得最重要的调整就是中方会把事实真相越来越多地公开出来。但是,中国越来越多地释放事件的细节,可是印度并不回应,媒体也根本不接这个茬,而是一味地指责责任在中国。

德国之声:印度媒体、美国媒体采访了一些参与了加勒万河谷冲突的印方当事人,这些当事人讲述过当晚发生了什么。现在中方和印方各有各的描述,外界如何推断哪些是事实原貌和真相呢?

林民旺:我觉得判断原貌和真相要看谁提供的细节更丰富。如果没有细节只有简单的定性,那这就是有问题的。 现在印度只有定性,没有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得更细节一点。但是中国已经提供了比较详细的细节。我个人预测,如果接下来印度有更多的消极措施,中国会把更多的细节内容向国际社会公布。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林民旺

德国之声:有观点认为,中印在边境问题上这些年来一直采用的是通过小冲突避免大冲突的策略和方法。加勒万河谷事件发生之后,是不是说明"以小避大" 的策略失效了?

林民旺:这种(通过小冲突避免大冲突 的)方法是从1962年的经验教训里总结出来的。从1959年中印边境问题显现出来之后,一直拖到1962年。中国一直退让、脱离接触、后撤等等,反倒是印度后来采取了前进政策。最后中国是忍不住说是要教训印度,才打了1962年的中印战争。我觉得这种通过小冲突避免大冲突的观点是对印度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事实上,发生小冲突未必是坏事,因为它实际上可能避免大的冲突的发生。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德国之声: 印度尼赫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谢钢教授(Srikanth Kondapalli)在接受日经亚洲评论采访时表示,疫情在印度国内造成的公众不满情绪正在加重,"这可能导致同中国之间发生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您认同这种看法吗?

林民旺:我不太认同这种看法。因为中国不是巴基斯坦,不是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起来了,采取一个外科手术式的打击就可以打击得了的。中国也不是缅甸,不是印度可以随便越境打击的。所以,印度(对中国)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必须要考虑到后果。另外以解放军去过取得的成绩,印度军方对外可以唱一些高调,但是放到行动的话就需要三思而后行了。

德国之声:您的意思是中印双方在边境地区军事实力存在着比较大差距吗?

林民旺:印度的人员和部署都放在一线,人多,装备多,具备实力优势。这是必须要承认的。但是如果印度要对中国发动战争,我想,那就不是它想结束就结束的事情了。我想,从整体的实力和各方面来说,中国在心理、装备、后勤动员更方面都更有优势。所以我个人不太担心印度会主动向中国发动战争。

德国之声:根据印度国内媒体的报道,现在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那么莫迪是不是正在承受如同1962年尼赫鲁正在承受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政治人物的理性处理是否会被无名氏的非理性行动破坏?

林民旺:战争,尤其是大国间的战争都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不存在小人物能影响战争的决策。战争决策一定是最高层做出的。我相信这一点莫迪一定比任何人都清楚。不是一个旅长、团长随便跑到中国一侧开枪就可以引发战争的。

相关图集:中印边境冲突的渊源

中印2000公里边境, 12万平方公里纠纷:中印边界总长近2000公里,其中有12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存在领土纠纷。有领土纠纷的边界涉及西段(600公里)、中段(450公里)和东段(650公里)3个部分。2020年5月,中印在锡金北部发生冲突(中段);6月16日,中印在拉达克的巴勒万河谷(西段)发生士兵肢体冲突,造成数十人伤亡,至少印方称有20名士兵死亡。
麦克马洪线:马克马洪线(McMahon Line,东段线)是一条英国探险家测量印度时画下的一条英属印度同西藏之间的边界。1914年,英国外交官麦克马洪召集中、印、藏三方会议,由于中华民国不同意分割西藏的麦克马洪线、藏方未能得到事先秘议的独立转而也放弃承认麦克马红线,结果中藏均没有签署《西姆拉条约》。印度和缅甸则认为麦克马洪线是历史疆界。时至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拒绝承认麦克马洪线,但把它看作是实际控制线。1962年中印之战中,中国军队虽然一度占领了该地重镇达旺,但后来撤回到实际控制线以北。
藏南(印度:阿鲁纳恰尔邦): 藏南在印度被称为“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 Pradesh,东段线),面积约为6万平方公里,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南侧。它的西面是不丹,东面是缅甸,向南是印度,北边是中国的西藏。中国称该地为藏南,属于西藏自治区行政区划。不过,按照“麦克马洪线”的划分,该地属于印度,印度也实际控制该地,只是藏方以及中华民国当年均拒绝在条约上签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延续这一路线。1948年,刚刚独立的印度开始派兵进入这个地区,1960年,印度完全占领了麦线以南部分,中国控制麦线以北。1972年,印度在该地成立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1987年,该区改为“阿鲁纳恰尔邦”。
锡金问题:英国于1887年强占锡金国,次年出兵西藏。1950年,独立之后的印度称为锡金的保护国,1975年正式将其纳为“锡金邦”。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问中国后,北京承认新德里对锡金的主权,同时印度亦承认中国对西藏主权。2005年之后中国出版的地图上已不再将锡金标注成主权国家。
1962年中印之战: 印度总理尼赫鲁大败:1960年4月,中印两国政府为寻求解决领土争端,由中国总理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新德里会谈,但未取得共识。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当年10月20日从边境的东西两处同时发起进攻时,兵力是印度军队的5至10倍。中国军队当时一直深入到印度今天的阿鲁纳恰尔邦省和喜马拉雅地区。整个战争延续了一个月,总共造成2000人丧生。1962年11月20日,中国单方宣布停火,并撤至麦克马洪线后20公里处。战争之后中印关系因边界冲突走入低谷。
中印关系改善,甘地总理开启总理互访:1988年12月19日至23日,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并与邓小平会晤。这是34年来印度总理首次访问中国。这次访问被看作是中印关系经过多年的紧张期之后开始转暖的标志。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 Narasimha Rao)访华期间,双方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这次访问标志着中印关系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印双方共签署了5个有关和平解决边境冲突的协定。
特别代表会晤机制,习莫频繁会晤:自2003年中印建立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以来,双方已举行22轮特代会晤。印方的特别代表是国家安全顾问,中方最高代表则多为外交部长。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之间的互动相当频繁。
2017年中印洞朗地区对峙:占地约100平方公里的洞朗(Doklam)是中国和不丹之间存有争议的地区,印度也从未对该地宣示过主权。2017年6月,印度以“接到不丹政府的求助”、“支持不丹主权”为由,派兵越过中印边界,阻止中国在那里修筑公路,形成同中国军队长达71天的对峙。不丹是中国14个邻国中唯一一个没有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其国家的外交权和防务权掌握在印度手中。2014年莫迪以总理身份第一个访问的国家便是不丹。
2020年中印冲突又起:5月5日,在位于拉达克地区的海拔四千多米的班公错湖(Pangong Tso lake,西段),中国和印度军方人员相互投掷石块、木棒、铁棍等,双方都有人员受伤。5月9日,印度锡金邦那图拉山口(中段),中印军人相互投石并发生肢体冲突,有数十人受伤。 6月16日,在加勒万河谷(Galwan valley,西段)的中印士兵冲突中,有3名印度士兵在与解放军的冲突中死亡。当天稍晚时,印度军方宣布印度士兵的死亡人数提升至20人。

德国之声:俄罗斯对待目前中印边境冲突持什么样的态度?

林民旺:俄罗斯整体而言持相对中立的态度。中国和印度是俄罗斯外交的基本战略盘,肯定不希望中印两家闹翻了。事实上可以看出,俄罗斯在中间扮演了很重要的调和角色。它和美国不一样。美国是拉偏架的,是支持印度的。中俄印三国外长网络会议的召开就是俄罗斯牵头的。接下来上合会议也是俄罗斯主办。所以说,俄罗斯起的是重要的调和作用。

德国之声:那么美国是否乐于看到中印两国冲突升级呢?

林民旺:美国不会乐于看到中印之间发生冲突,道理很浅显,无论是中印在历史上爆发的战争,还是现在假设两国之间发生战争,结果会是比较清晰的。就是印度肯定不会把中国打败。一定是印度被中国打败。美国要搞印太战略,要把印度当盟友,建立防御中国遏制中国的体系,如果印度和中国发生冲突,美国想承担多大的责任和义务参与其中呢?这就会成为一个很明显的包袱。因此从理性上分析,美国需要印度从各方面帮它站立场,但一旦印度跟中国进入到战争状态,这不是美国愿意看到的。印度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要背上的话,这就类似于包养这么大一个国家,(美国)包养不起。

德国之声:今天印度宣布禁用59个中国手机应用程序,之前也有长城汽车在印度投资暂时被叫停的消息。您认为,印度对中国的经贸抵制能够持续多久?

林民旺:这个不好准确预估。印度现在整个国家陷入很不理性的状态。而且按照过去的经验,一时半会也不会冷静下来。我觉得印度现在的做法伤害的是它自己。全世界能够帮印度发展经济的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日本。现在如果印度想把中国从它国内市场赶出去,或者同中国经济脱钩,那等同于用刀子割自己的肉。以中国目前的经济体量来看,印度这个市场并没有那么重要。印度只占中国对外贸易的2%。如果把2%砍掉,对中国经济有那么大伤害吗?

 

林民旺现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包含中印关系在内的南亚国际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理论。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