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上的里程碑:公元532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一个宏伟程度“空前绝后”的教堂。上万名工匠艰苦劳动,使得主体工程在15年之后就完工落成。在之后的一千年里,这座拜占庭风格建筑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堂。

拜占庭帝王的加冕之地:据说,查士丁尼一世为了修建这座教堂,不惜花费重金,投资了将近150吨黄金。不过,教堂的结构在之后的年月里还在不断完善。先是圆形的穹顶设计得弧度太过平缓,在地震中断裂。在调整修缮之后,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希腊语是神圣智慧的意思)就开始正式担当宫廷教堂的角色。从7世纪中叶开始,拜占庭帝国(亦称东罗马帝国)的皇帝都是在这里接受加冕。

奥斯曼帝国入侵:拜占庭帝国在君士坦丁堡的统治于1453年终结: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了这座帝都,并且宣布圣索菲亚大教堂成为清真寺。这里的十字架被撤下,给伊斯兰新月让位,钟铃和祭坛被摧毁或拆除,内墙上的基督教壁画被用灰泥覆盖。原本教堂建筑的外部还加建了宣礼塔,更增添了伊斯兰宗教的气氛。

清真寺变博物馆:奥斯曼帝国覆灭之后,土耳其共和国的缔造者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Mustafa Kemal Atatürk)1934年决定,将已经充当清真寺长达数世纪的圣索菲亚改成博物馆。原先被灰泥覆盖的拜占庭风格镶嵌壁画得以重见天日,历史建筑的原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原。不过在进行这些修复工作的同时,在清真寺时期加造的建筑元素也得以保留。

拜占庭风格的宗教图腾: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最为气势恢宏的镶嵌画就是这副出自14世纪的基督教圣像。尽管它已经有部分损毁,但画像的主体仍然清晰可见:正中是耶稣基督,左侧为圣母玛利亚,右侧则是圣徒约翰。

伊斯兰和基督教印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参观圣索菲亚大教堂时,都能够从这里的每一个角落体会到它所见证的历史更迭,以及两种世界宗教在这里的交会。比如在圣母玛丽亚怀抱圣婴耶稣的壁画,就和左右两侧分别写着“穆罕默德”和“真神阿拉”的两块牌匾交相辉映。

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作为东正教会的宗教领袖,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巴尔多禄茂(Bartholomaios I.)长期以来一直呼吁维护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地位,返回将其变成清真寺。他认为,从1934年以来作为博物馆存在的这座历史建筑,可以成为“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对话与和平共处的场所以及标志”。

世界文化遗产:1985年,圣索菲亚大教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座历史上拜占庭帝国的加冕圣地,如今仍保存着高大雄伟的建筑外观,主穹顶高55米,四座清真宣礼塔将其环绕,成为土耳其繁华都市伊斯坦布尔的地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此前也一直警告土耳其,不要将这座博物馆变成清真寺。

无可挽回:2020年7月10日,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做出的裁决为圣索菲亚大教堂重新成为清真寺铺平了道路。当年凯末尔赋予它的博物馆地位被宣布无效,这样从法律角度来看,在这里举行宗教仪式重新成为可能。这也是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意愿。在最高行政法院宣布决定之后,埃尔多安就下令,开始为举办伊斯兰祈祷仪式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