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频密提及经济“双循环” 或为“十四五”规划铺路
近期,“双循环”成为中国政府会议上的热词。
自从7月频密提及“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后,上周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提到“双循环”是长期战略部署。本周一(8月24日)在召开的中国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再次谈及“双循环”,称要强调以通畅的国民经济循环为主。
多位分析人士表示,今年10月份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因此“双循环”可能成为两个规划的主线,主宰未来多年中国经济走向。
中国与美国关系日趋恶化,近期整体地缘政治环境几乎跌入冰点。此前中美贸易协议评估会,作为难得的沟通渠道也被推迟。不过,8月25日上午,中国副总理刘鹤应约与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财政部长姆努钦通话。根据中国官媒新华社报道,双方同意创造条件和氛围,继续推动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落实。
“不是内循环”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说法刚提出时,从媒体到舆论,多以“内循环”来概括。
继而也有很多讨论认为,这是中国应对外部压力“闭关锁国”之举,回到“自力更生”的计划经济时代。
但多位经济学家进行反驳。中国财政学者贾康撰文称,将其解释为以后要自力更生是“极端化认识”,“带有明显偏差的理解”,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内外需相互促进,综合发力。
不过,此后中国舆论中“内循环”的提法渐渐淡出,被官方的“双循环”统一。
习近平近期讲话也称“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所谓环境条件的变化,即中国近期几乎跌入冰点的地缘政治环境。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资深经济学家钱智俊发布报告中称,面对全球化的历史性困局,中国“双循环”并非走向“闭关自守”,而是选择通过向内发力,为高水平开放打开向外空间。
他们认为,“内循环”的产业升级预计将推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体系打造新的战略支点,优化“外循环”中国际分工的路径。
此外,长三角(长江三角洲区域)也成为第一个与“双循环”联系到一起的区域。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的会议上,习近平再提“双循环”,并要长三角区域发挥多项优势,“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内需是关键
路透社援引中国政策内幕人士和政府顾问称,这一政策尚未给出具体细节,但标志着中国的战略重心将转向本地需求和技术发展。
内需如何刺激,中国施政者在面对经济下滑时,习惯性借助房地产提振经济。
一方面因为,中国人置业的习惯,房产消费意愿强。另一方面,房地产可以带动上游的钢铁、水泥、建筑、机械等基础行业,还能带动下游的装修、建材、家电等消费行业,撬动力强。
此外,与房地产息息相关的还有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作为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进项,楼市火热也可以推高地方政府的收入,进而继续投资。
但是,刺激楼市的老路走过几遍以后,弊端迅速凸显。
比如,大量居民存款都被房贷挤占,长期来看,居民消费能力被透支,消费增长被“竭泽而渔”。
同时,过渡依赖房产,带来全社会的高杠杆风险,一旦经济发生剧烈波动,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最近几年,中国启动“去杠杆”的历程,房地产市场成为首先被限制的行业。目前来看,中国全国性“房住不炒”的限制政策还在坚持,未有放松的迹象。
如何在不借助房地产的情况下刺激内需,成为经济学家观察的重点。
打破创新束缚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大国,第一阶段通过技术引进成功实现技术进步。
然而在第二阶段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当今前沿技术越来越复杂,单纯依靠技术引进已经越来越难,因此必须转而依靠自主研发和创新来实现技术进步。
与此同时,中美博弈已经从最初的贸易领域向科技、泛政治和金融等领域蔓延。
本月早前中国电信设备业者华为表示,从9月起将无法生产旗舰麒麟芯片,因美国对华为供应商的施压,导致华为的海思半导体无法继续生产这一关键的手机零部件。
综合这些原因,在科技创新上实现“内循环”也成为外界讨论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