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與伽利略的“愛恨情仇“
2020-08-13T05:44:55.459Z
(德國之聲中文網) 今年6月底,中國自主開發的"北斗三號"導航系統的最後一枚衛星發射升空。一個月後,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克強等一眾高官的現場見證下,"北斗三號"系統正式全面投入運營。它與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羅納斯(GLONASS)、歐洲的伽利略(Galileo)構成了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
其中,北斗與伽利略的"糾葛"尤為複雜。 2004年,中歐雙方曾經簽署合作協議,中國將投資2億多歐元參與總價值34億歐元的伽利略項目,成為該項目最重要的歐盟外合作夥伴。不過,協議簽署後不久,雙方就發現對於"合作"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
歐洲工業界希望,能夠通過合作來進一步拓展利潤豐厚的中國交通、導航、通信市場;而中國方面則希望能夠在合作中學習到歐洲在這個領域的技術--十多年前,中國在電子、航天科技方面與西方國家的差距遠遠大於今天,如果要"自力更生"打造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還存在不小的挑戰。
維也納理工大學的導航系統專家韋伯教授(Robert Weber)對德國之聲介紹說,歐中雙方在伽利略導航系統上的合作,引起了美國方面的安全憂慮,歐洲因此在政治上受到了施壓。 "所以,這個合作項目後來就演變成了'中國人只是被要求付錢、卻拿不到技術',導致合作破裂。"
不過,韋伯同時也指出,歐中在伽利略項目上的合作破裂,並不是促使中國"單幹"、自主研發北斗系統的原因。 "中國人一直有北斗的規劃,只是如果合作沒破裂的話,他們能通過伽利略的共同研發數據更為高效地研發北斗。"
頻率衝突
中國自主研發導航系統的規劃始於90年代初。根據中國媒體近年來的報導,當時的中國領導層對美軍在海灣戰爭中大規模運用精確制導武器印象深刻,同時也不願意讓中國軍隊的現代化武器依賴美國的衛星導航系統--華盛頓可以在必要時關閉GPS,僅供美軍自己使用。
2000年10月,北斗系統的第一枚試驗衛星升空。二十年後的今天,中國已經發射了約60枚北斗衛星,其中多枚已經退役。而歐洲伽利略系統的第一枚試驗衛星則到2005年才發射升空。
伽利略在時間上晚於北斗,還造成了另一個問題:適用於導航系統的頻段已經被北斗搶先部分佔用。歐洲空間局衛星導航部前主任海因(Günter Hein)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尤為棘手的是,中國搶先佔用頻率的做法是符合國際電信聯盟的規則的,歐洲不得不予以認可。 "我們歐洲方面只能向中方表示,希望能夠考慮我們的安全訴求。我自己也參與了當時的漫長談判,但是沒有達成任何成果。"
歐中雙方在衛星頻率方面的爭議主要集中在伽利略系統為安全機關以及緊急救災部門預留的專用頻段上。儘管可以通過某些技術手段來確保兩個系統共用頻率而不相互干擾,但是在戰爭等極端情況下,一旦某個系統遭到敵方的惡意干擾,另一個系統也將遭到"連帶損傷" 。
已經退休的導航系統專家海因說:"這個問題如今依然存在,不過我們可以接受。等到新一代的伽利略衛星投用後,這個問題就自然會解決。"
歐盟委員會衛星導航系統總監佩弛科(Matthias Petschke)則對德國之聲透露,歐中之間圍繞導航衛星頻率問題的協調機制仍然在運作。 "而且,中國已經在2015年對北斗系統做出了一些修改,減輕了與伽利略的頻率衝突。"
有限合作
中國官方在最近有關北斗的宣傳中,幾乎沒有提及與歐洲之間的頻率衝突問題。在8月3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高調突出北斗與伽利略等其他衛星導航系統之間的巨大合作潛力。冉承其透露,如今市面上的大多數智能手機都能接收包括北斗在內的多個導航系統的信號,"只有蘋果手機沒有合作。" 冉承其自信地表示,"早晚有一天,他們(蘋果)會走到這一步,北斗系統好,他們當然要用更好的系統。"
歐洲空間局的海因告訴德國之聲,北斗、伽利略以及格羅納斯、GPS互相兼容,這是大家多年談判的成果。 "至少在民用領域,已經沒有單純的'北斗接收器'或者'伽利略接收器'了,所有設備都能同時接受多個系統的導航信號。"
維也納理工大學的韋伯也對中、歐、美、俄之間在民用導航領域的兼容合作表示讚賞。 "這能夠顯著提高定位的精度,以及在某些困難地形條件下的定位速度。"不過,他也指出,在涉密領域,不管是歐方還是中國方面都有不小的安全疑慮。 "所以在涉密領域是不可能合作的。當然,歐美之間、歐俄之間的合作也會有同樣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