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妙招灵不灵?血清疗法对抗新冠病毒
2020-08-25T09:58:02.310Z
(德国之声中文网)就在获得共和党正式提名为总统候选人之前,特朗普高调宣布,血清疗法获得特批,被允许用于紧急治疗新冠病人。他说,这种疗法具有“难以置信的高成功率”,将能拯救“无数条生命”。
因防疫不力而备受攻击的特朗普总统,此时的这番表态,很有可能只是选战策略。在医学界,血清疗法对抗新冠病毒的实际疗效仍受到质疑。美国联邦药监局(FDA)就认为,血清疗法只是具备“潜在的、至少大于副作用的疗效”。FDA在特批血清疗法的文件中指出,除非临床研究给出了可靠的数据,否则血清疗法不应被当作新冠患者的标准疗法。
目前,FDA总共特批了7万名美国新冠病患接受血清疗法。特批的前提十分严格:仅在病情危急时可以在临床试验的框架下施行这种疗法。
利弊并存的血清疗法
所谓血清疗法,其原理并不复杂:痊愈者的血清中已经拥有抵御新冠病毒的有效抗体。从康复者血清中隔离提纯相应抗体,并将其注入其他患者体内后,这些患者也就具备了所谓的"被动免疫力"。但这种疗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接种疫苗,因为抗体并非人体自然产生的。
这种疗法的优点一目了然:人体不需在被感染后,费时耗力的生成抗体,而是直接获得可以杀死病原体的抗体。
但这种疗法的缺点则是,人体的免疫力只能持续数周至数月,因为注入体内的抗体大约在三十天后就会被分解掉。而随着免疫力的消失,患者甚至会有被再度感染的风险。
1890年,德国免疫学家冯·贝林(Emil von Behring)启用被动免疫法治疗白喉病。十九世纪初,传染性极高的白喉病曾导致大量儿童死亡。
冯·贝林是血清疗法的发明者,并因此成为1901年首届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他以血清药物治疗白喉和破伤风获得成功,被当时的媒体誉为"儿童救星"和一战的"士兵救星"。
2014年爆发埃博拉疫情时,就曾采用血清疗法救治病患。而四年后,2018年八月,埃博拉再度爆发时,抗体药物在抗击埃博拉病毒方面发挥重要功效,使死亡率下降了30%。
目前,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也正在努力从血清中提取能够抵御新冠病毒的抗体,以"被动免疫法"为新冠感染者提供治疗。
早在今年二月,上海就建立了使用血清疗法的专门医院。
日本制药公司"武田药品"希望从新冠肺炎痊愈患者的血浆中提取包含多种抗体的新药TAK-888。此前,该公司已推出一种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药物(IVIG),这是一种由康复者血浆中所有类型的抗体纯化而成的药物,前景被普遍看好。这样一来,研究人员就不需要找出究竟哪种抗体最适合抵抗新冠病毒,而是将康复者的抗体全部提出,专用于抵抗新冠病毒。
这种治疗方法效率极高,因为纯化抗体用量低,安全性良好,没有传播其他病毒的风险。最重要的是它非常节省时间,因为这一药品已投入使用,有望省却漫长的临床试验阶段,从而尽早投入治疗和预防。
相关图集:新冠病毒藏身何处,你知道吗?
来自美国加州的Vir Pharmaceuticals也在进行类似的研发。该公司同中国无锡的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合作研究2003年萨斯患者的血清中所提纯的抗体是否对新冠病毒也同样有效。
疫苗才是正道
新冠疫情爆发至今,有关血清疗法的临床研究始终在进行。全球首份针对新冠病毒血清疗法的控制研究来自疫情起始地武汉,其研究成果刊登在上星期出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武汉多家医院在疫情高峰期随机选择了约100名重症患者进行康复者血清疗法试验,发现接受了血清的患者确实存活率更高。但是,武汉的疫情得到了强力管控,患者数量越来越少,此项研究没能达到原定的200人规模,因此科研人员无法判定存活率的差异是否出于巧合。
《美国病理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8月10日刊登的一篇美国学者进行的研究也显示,在病程早期施行血清疗法确实有一定的疗效;但是研究者无法证明,这种疗效究竟是否来自于血清疗法,还是来自于其自身免疫系统主动产生的抗体。
要想真正遏止新冠病毒的传播,仍需要开发疫苗。目前世界各国的研发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