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致包装垃圾大增,韩“可降解塑料”技术为何迟迟无法面世?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爆发,外卖和快递数量激增,塑料盒、塑料袋、泡沫盒导致的“白色污染”日益严重。有人指出,仅通过塑料的循环利用很难解决问题,若想真正减少垃圾,急需引进“可降解塑料”技术。
日均产生850吨塑料垃圾
9月22日韩国统计厅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网络购物中餐饮服务(餐饮外卖)交易额达到8.6574万亿韩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3.6%,塑料盒、塑料袋等用于外卖包装的生活垃圾总量也随之大幅增加。据韩国环境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韩国日均产生850吨塑料废弃物,比去年同期增加16%左右。
相反,废旧塑料产品的循环利用比例仍然很低。专家们表示,沾上食品等异物的塑料产品大部分只能被用作燃料回收使用,循环利用比例不到10%。
只需6个月即可在海洋中降解的可降解塑料
这种情况下,全球开始关注属于生物塑料制品的“可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包括可以在泥土和海水中降解的“可降解塑料”以及使用玉米、甘蔗等自然材料生产的“生物基塑料”,星巴克用来包装香蕉的薄塑料就是一种名为聚乳酸(PLA)的美产可降解塑料。德国化学公司“巴斯夫”还生产出一种只需3-4个月即可在土壤中分解的农用塑料,目前已经被韩国全南、江原、忠北、京畿等地的农户引进使用。
可降解塑料根据降解条件和用途,可以分为工业、家庭(庭院掩埋)、土壤(农田或山林)、海洋降解塑料。工业降解塑料需要特定温度和专门的堆肥设备才能降解,但家用可降解塑料以上等级无需额外设备,也可在6-24个月内实现自然降解。
主流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培育在土壤和海水中只需6个月即可实现90%以上降解的海洋可降解塑料产业。比如可以在海水中降解的有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据韩国海洋水产部介绍,全球大约80%的海洋垃圾是塑料袋等塑料制品,塑料颗粒污染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韩国国际贸易研究院预测,全球可降解塑料市场的规模有望从2018年的30亿美元扩大到2023年的61亿美元,以年均15.1%的速度快速增长。疫情下的增长速度还有望进一步加快。
韩相关认证程序复杂,分级也只有1种
LG化学、SKC、SK综合化学、CJ第一制糖、大象等多家韩国国内企业也紧跟环保趋势,正在为进入可降解塑料市场进行技术研究。大部分企业目前都已具备相关的商用化技术,但却很难轻松进入市场。因为韩国环境部的塑料政策一直着眼于循环利用领域,针对可降解塑料的认证并未作出细分规定,只制定了工业降解塑料(EL724)的标准。工业可降解塑料是指在58摄氏度和堆肥、微生物等特定条件下可以利用专用设备分解的塑料制品。企业打算生产可以在农田、海洋等自然条件下降解的更环保塑料制品,却苦于没有相关等级认证标准。
由环境部下属韩国环境产业技术院实施的认证程序也非常复杂。如果企业没有专门用来生产可降解塑料的工厂地皮,即使研究所研发出相关技术,也难以获得认证。不愿公开姓名的一位生物产业相关人士说,“在美国、德国和日本,认证工作都由民间机构负责,只需要送去样品,通过成分分析即可获得认证”,“在韩国申请认证需要提交三四倍的材料,时间也比外国(一般6-9个月)更长,大约需要9-18个月时间”。
不过,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最近似乎有意把培育生物塑料产业作为“新政”项目的一个内容。产业部表示,“将全面探讨制订相关认证制度,争取在10月份公布包括生物塑料产业在内的白色生物产业政策”,“不给企业进入新市场设置人为障碍,是我们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