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经济再审视:内需没预期那么强劲 外需也没想像那么脆弱
路透北京9月10日 - 尽管中国是本轮疫情中率先走出的国家,并一直强调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但从近几个月的经济数据看,内需似乎并没预期那么强劲,外需也没想像那么脆弱:这从连续五个月正增长的出口和持续为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一系列数据中可略见一斑。
虽然受疫情影响今年消费不振事出有因,但纵观近几年的数据,消费率的持续疲弱背后或有更深刻的社会经济等结构性原因。在中国强调经济发展以内循环为主,并着力扩大内需的政策基调下,探究消费不振背后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意义长远。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消费因疫情受到较大冲击,成为经济恢复的薄弱环节。”周三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确定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带动新型消费的措施,促进经济恢复性增长。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杨伟民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王志刚近期撰写的一篇“经济增速何以转正:基于供需的结构分析”文章就指出,居民消费率持续降低,既是疫情影响,更是中国长期性的结构性之殇。
文章指出,居民消费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年来持续降低,而疫情强化了这一趋势。2020年一、二季度全国居民消费率分别为59.4%、65.2%,虽然二季度好于一季度,但仍分别比去年一、二季度低5.8个和5.2个百分点,且降幅相当大。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下半年会有所改善,但今年消费率继续降低已成定局。
**外需没想像那么脆弱**
眼下中美贸易面临脱钩的风险,外部环境的恶化亦超过想象。中国在强调内外双循环的格局下更侧重经济的内循环,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生意场上的名言也实用于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本身。
刚刚公布的中国8月份贸易数据显示,中国8月出口再度亮眼,同比增速远高预期并创近一年半新高,这主要得益于全球经济从疫情中逐渐复苏带动外需回暖,以及防疫物资相关需求的高速增长,同时也进一步证明率先从疫情中脱身的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在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具有的韧性,对未来出口不悲观。
在分析中国外需超出预期的原因时,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此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总结称,一是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巨大。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面对世界经贸的变化,调整和适应能力比较强。
二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稳定外贸的政策,比如出口信贷、出口信保等,对于企业稳定和扩大出口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中国产业体系完整,配套能力比较强,主要产业调整适应外部需求变化的能力比较强。四是面对全球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国在推动国际抗疫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系列抗疫物资的出口对整个外贸的拉动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还要看到,在全球疫情蔓延的挑战下,部分经济体生产停滞,一些订单向国内的转移也促进了外贸增长。总的看,中国经济潜力大、韧性强特点明显。”付凌晖称。
在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看来,外需比想像的要好,这与国际市场没有预期的那么悲观有关,同时也说明中国完备的产业链短期内仍难替代。但进口的持续疲弱以及消费的不不振,从某种意义上预示也出外需的复苏似乎还好于内需。
而香港富商李嘉诚和台湾富商郭台铭重回内地的举动或许也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中国市场的不可替代性。
今年4月初,富士康宣布在青岛西海岸建设半导体高端封测工厂,而李嘉诚在去年也有“重回内地”市场的想法与举措。由李嘉诚创办的亚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联手两家公司,在上海完成了24.2亿元的购物中心收购交易(三林万象城)。
**没预期那么强劲的内需**
超预期的出口数据令人欣慰,而偏弱的进口以及消费数据却令人忧心。尤其是中国致力刺激消费,提振庞大的内需市场时,深究内需疲弱的背后之伤尤显重要,而这又涉及到中国在投资消费等方面的经济结构的调整。
尤其是当医疗、教育和住房成为压在现代人身上的新三座大山,当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当疫情突然来袭让众多小微实体企业纷纷倒下,并考验着每一个家庭的抗风险能力时,试想疫情过后能释放的消费潜力会有多大?
中国周四公布了8月份的CPI同比上涨2.4%,PPI同比下降2%。这在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看来,PPI上行、CPI下行其实也反映出中国经济的一个结构性问题,即供给好于需求,需求还是偏弱。
同时,消费也出现一个不是特别正常的沙漏型的消费结构,超高净值也就是奢侈品的消费还不错,低端的必须消费也不错,但中间的可选消费品受就业和收入的影响比较弱,所以整体零售销售也是所有经济指标里最弱的。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在最近一篇文章中就分析称,前段时间需求的恢复速度慢于供给是因为供给侧的机构更多,需求侧的个人更多,在行政和市场力量下,机构的反应速度一般快于个人,行动能力更强,更容易受到政策驱动,因此供给侧的恢复速度会快于需求侧。
在他看来,在疫情的“压力测试下”,当前中国经济存在三个显著特征:出口行业具有“韧性”、需求侧恢复慢于供给侧、“数字化生存”导致部分需求永久性减少。中国经济增长的下半场,宏观政策要退居次位,让“结构性潜能”担当主角。
他提到的结构性潜能包括:应搭建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设为龙头,以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为主体、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的结构性潜能框架,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结构性潜能。
“要解决国内市场问题,就要解决居民收入的问题,还要解决收入差距的问题,收入差距越大,增加的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就越小。因为有钱的人增加收入不会再增加消费,想消费的人又没有增加多少收入。所以,收入差距要相对比较均衡,以中产阶层成为主体,自然需求就上去了。”北京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贺铿称。(完)
(北京中文部乔艳红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