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无最好的答案 新挑战下仍需未雨绸缪--原外管局官员
路透上海9月16日 - 中国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国外管局原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表示,目前境内外市场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尚未确立,但在全球大放水背景下,中国可能面临新一轮资本流入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
朱启兵和管涛在中银证券的最新报告中指出,与十多年前相比,中国最大的变化之一是汇率机制的灵活性明显提高。如果新一轮资本流入中国,人民币汇率有可能出现较快升值,且空间有多大并不确定。
“上次金融危机,我们见证了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之后也为之付出了一些代价。这次我们却可能要经受汇率弹性增加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如果出现此种情形,将是老问题、新挑战,需要未雨绸缪。”报告称。
中银证券称,在灵活汇率机制下,如果容忍汇率升值,可能会出现汇率超调风险,1980年代上半期的美元泡沫就是前车之鉴;但如果阻止汇率升值,则又可能会出现资产泡沫风险,19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停滞就殷鉴不远。“在灵活汇率机制下,缓解汇率升值压力没有好的答案。”
结合中国当前的特点,管涛和朱启兵在报告中称,在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日益频繁。这种顺周期的短期资本流动会加剧人民币汇率波动。
如果坚持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维持高利率,容忍汇率过快升值,可能会打击中国出口,促使国内需求向外转换,并加速国内产业转移;如果随大流采取低利率政策,阻止汇率过快升值,又可能会带来信贷膨胀、资产泡沫甚至通货膨胀的风险。这些都是本轮全球大放水可能对中国带来的挑战。
为此,管涛和朱启兵建议,应对人民币可能再次面临的升值压力,需要采取一揽子措施,包括坚持制度型对外开放,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推进金融双向开放,加快国内资本市场建设,健全宏观调控机制,以及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虽然上述举措不一定能够完全消除汇率升值带来的冲击,但有助于增强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韧性,延长我们的战略机遇期。”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未来人民币汇率更加灵活也是大势所趋。在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方面,管涛和朱启兵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改进汇率调控机制。现行的中间价报价模型由上日收盘价、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和逆周期因子三部分构成。当前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确定主要基于美元汇率走势,并不反映中国经济基本面情况。在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虽然增强了汇率调控能力,但同时也影响了汇率政策的透明度。并且,中间价报价公式不利于市场自主定价。未来可以继续优化中间价形成机制,并研究适时进一步扩大乃至取消汇率浮动区间。此外,还需要改进央行与市场的沟通,增加汇率政策透明度,以合理引导市场预期。
二是加快外汇市场建设。在交易主体方面,可以通过引入更多境内非银行金融机构、符合条件的非金融机构、货币经纪公司以及境外机构参与外汇市场交易,以提高外汇市场交易流动性,完善外汇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在交易规则方面,可以适时适度放宽实需原则(即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必须有真实、合规的贸易或者投融资背景),按照先即期后衍生、先场外市场后场内市场的顺序分步推进。在交易产品方面,可以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的ETF或者汇率指数产品,开发人民币外汇期货,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开发与汇率波动性挂钩的产品等,提升投资者参与外汇市场的积极性,增加外汇市场深度和广度。
三是加强市场风险教育。汇率市场化程度提高,需要越来越成熟的外汇市场参与者。引导市场增加对汇率波动的容忍度,增强对汇率涨跌的利弊认识,这样有助于促进市场形成汇率双向波动预期。引导市场树立风险中性意识,对汇率双向波动风险都要管理。
当然管涛和朱启兵在报告中也指出,这一系列举措不一定能够完全消除汇率升值带来的冲击,但有助于增强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韧性,延长中国的战略机遇期,虽不能消除所有风险,不过也有助于防患未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