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12日全數出爐,除了和平獎由總部設於義大利羅馬的世界糧食計劃署獲得殊榮外,另5個獎項美國人都有份,11名得主中有7人是美國籍。(圖取自twitter.com/NobelPrize)
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12日全數出爐,除了和平獎由總部設於義大利羅馬的世界糧食計劃署獲得殊榮外,另5個獎項美國人都有份,11名得主中有7人是美國籍。(圖取自twitter.com/NobelPrize)

(中央社網站)諾貝爾獎2020年得主全數出爐,從發現C型肝炎、證明黑洞存在、改善飢餓等,每一位得主對世界都有莫大貢獻。以下整理醫學、物理、化學、文學、經濟學、和平獎得主的獲獎原因:

醫學獎-發現C型肝炎病毒

2020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阿特爾(左起)、萊斯、賀頓。(圖取自諾貝爾獎官網nobelprize.org)
2020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阿特爾(左起)、萊斯、賀頓。(圖取自諾貝爾獎官網nobelprize.org)
阿特爾

阿特爾小檔案

生日:1935年9月12日

學歷:羅徹斯特大學醫學學位

經歷:

美國病毒學家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輸血醫學家

獎項:

Karl Landsteiner Memorial Award(1992年)

拉斯克獎(2000年)

蓋爾德納國際獎(2013年)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20年)

看更多
關閉
(Harvey J. Alter)
萊斯

萊斯小檔案

生日:1952年8月25日

學歷:加州理工博士

經歷:

美國病毒學學會主席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洛克斐勒大學教授

獎項:

皮尤生物醫學學者(1986年)

MW Beijerinck病毒學獎(2007年)

羅伯特·科赫獎(2015年)

Lasker-DeBakey臨床醫學研究獎(2016年)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20年)

看更多
關閉
(Charles M. Rice)
賀頓

賀頓小檔案

學歷:倫敦國王學院博士

經歷:

加拿大卓越研究病毒學首席研究員

阿爾伯塔大學李嘉誠病毒研究所教授

獎項:

羅伯特·科赫獎(1993年)

卡爾·蘭德斯泰納紀念獎(1992年)

美國胃腸病協會威廉·博蒙特獎(1994年)

蓋爾德納國際獎(2013年,但他並未領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20年)

看更多
關閉
(Michael Houghton)
2020年諾貝爾醫學獎3名得主的研究都與C型肝炎病毒有關。C肝雖然不像B肝一樣有疫苗可防,但已有藥物可以治癒,有效防範感染後演變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圖取自諾貝爾獎官網nobelprize.org)
2020年諾貝爾醫學獎3名得主的研究都與C型肝炎病毒有關。C肝雖然不像B肝一樣有疫苗可防,但已有藥物可以治癒,有效防範感染後演變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圖取自諾貝爾獎官網nobelprize.org)

C型肝炎是造成肝臟發炎及癌症的主因,世衛估計,全球有超過7000萬人感染C肝,每年造成約40萬人死亡。C肝雖然不像B肝一樣有疫苗可防,但已有新藥可以治癒,這一切都要歸功於發現C肝病毒的專家,了解C肝致病機轉、有助後續藥物研發。

阿特爾最先發現一種病原體不明的肝炎,當時稱為非A非B肝炎。1989年,賀頓的研究團隊從經由實驗感染C肝的黑猩猩血漿中,發現一小段病毒核酸,透過分子生物學技術,了解病毒基因的分子結構,才揭開C肝病毒的神秘面紗。

萊斯為了了解C肝病毒的致病機轉,以黑猩猩為實驗,結果發現感染後C肝病毒會複製,也會造成臨床症狀,進而找到控制病毒繁殖的關鍵,有助研發藥物。

由於3位得主的發現,C肝病毒現在可以進行高敏感度血液檢測,消除許多地區的輸血後肝炎,大大地改善全球健康。

延伸閱讀》諾貝爾獎落C肝研究者 致力研發疫苗20年不輟

物理獎-探索黑洞奧秘

2020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根策爾(左起)、吉茲、潘羅斯。(圖取自諾貝爾獎官網nobelprize.org)
2020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根策爾(左起)、吉茲、潘羅斯。(圖取自諾貝爾獎官網nobelprize.org)
潘羅斯

潘羅斯小檔案

生日:1931年8月8日

現職:英國牛津大學數學系榮譽教授

學歷:劍橋大學博士

經歷:

1965年潘羅斯啟發物理學家霍金投入黑洞研究,兩人發表奇點定理
1967年發明扭量理論
1974年發現潘洛斯鋪磚法
1971年發明自旋網路
1972年獲選皇家學會會員
2005年獲頒波蘭華沙大學、比利時荷語天主教魯汶大學兩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獎項:

沃爾夫獎(1988年)
狄拉克獎章(1989年)
德摩根獎章(2004年)
科普利獎章(2008年)

看更多
關閉
(Roger Penrose)
根策爾

根策爾小檔案

生日:1952年3月24日

現職: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物理系教授

經歷:

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士
西班牙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歐洲科學院院士

獎項: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奧托.哈恩獎章(1980年)
德國物理學會實驗物理斯特恩.格拉赫獎章(2003年)
紅外天文學巴爾贊獎(2003年)
邵逸夫獎(2008年)
瑞典皇家科學院克拉福德獎(2012年)
歐洲天文學會第谷.布拉赫獎(2012年)
皇家天文學學會赫歇爾獎章(2014年)
以色列理工學院哈維獎(2014年)

看更多
關閉
(Reinhard Genzel)
吉茲

吉茲小檔案

生日:1965年6月16日

現職: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

學經歷:

加州理工學院博士
UCLA Galactic Center Group創始人

獎項:

安妮.坎農天文學獎 (1994年)
美國天文學會牛頓.萊西.皮爾斯天文學獎(1998年)
美國物理學會瑪麗亞.格佩特-梅耶獎(1999年)
賽克勒獎(2004年)
金盾學院學術卓越獎(2004)
克拉福德獎(2012年)

看更多
關閉
(Andrea Ghez)
一顆巨大恆星無法抵抗自身引力發生坍縮,形成具有超大質量的黑洞,吸走「事件視界」 (event horizon)出現的各種東西,連光線都無法逃脫。時間的流動帶著所有物質往最遠的「奇異點」,那裡的密度是無限的,時間會結束。(圖取自諾貝爾獎官網nobelprize.org)
一顆巨大恆星無法抵抗自身引力發生坍縮,形成具有超大質量的黑洞,吸走「事件視界」 (event horizon)出現的各種東西,連光線都無法逃脫。時間的流動帶著所有物質往最遠的「奇異點」,那裡的密度是無限的,時間會結束。(圖取自諾貝爾獎官網nobelprize.org)

黑洞是重型恆星受自身引力作用後,塌陷形成的極高密度物體。潘羅斯於1965年利用數學模型證明黑洞能形成,且沒有任何東西能逃離黑洞,即使光線也不例外。他與已故的物理學家霍金發表「奇點定理」,證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如果霍金還在世,兩人也許會共同獲獎。

根策爾和吉茲則透過觀測驗證理論,他們自1990年代初期領導研究,聚焦於銀河系中心名為人馬座A*(Sagittarius A*)的區域。兩人使用世界最大的望遠鏡發現一個質量約太陽400萬倍的物體吸引著周圍恆星,使銀河系產生獨有的漩渦,也成為黑洞存在的證據。

兩人還研發出方法,穿透星際氣體和星塵形成的巨大星雲,觀測銀河系中心,並矯正地球大氣層引發的影像扭曲。2019年4月,天文學界揭露史上首張黑洞照片。

延伸閱讀》諾貝爾物理學獎2得主死對頭 另1人啟發霍金迷黑洞

化學獎-DNA剪刀改變生命藍圖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夏彭提耶(左起)、道納。(中央社檔案照片)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夏彭提耶(左起)、道納。(中央社檔案照片)
夏彭提耶

夏彭提耶小檔案

出生:1968年12月11日

學歷: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博士

現職:德國柏林馬克斯普朗克病原體科學研究所所長。

獎項:

生命科學突破獎(2015年)
蓋爾德納國際獎(2016年)
唐獎生技醫藥獎(2016年)
日本國際獎(2017年)
沃爾夫醫學獎(2020年)

看更多
關閉
(Emmanuelle Charpentier)
道納

道納小檔案

出生:1964年2月19日

學歷:哈佛醫學院博士

現職: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暨美國霍華休斯醫學中心研究員

獎項: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2015年)
蓋爾德納國際獎(2016年)
唐獎生技醫藥獎(2016年)

看更多
關閉
(Jennifer A. Doudna)
研究人員如果要修改DNA,首先要有能夠剪開DNA雙螺旋的工具,而目前最好用的剪刀是CRISPR/Cas9,它是一組細菌的免疫系統。透過細菌的Cas9酵素,加上一段與DNA互補的引導RNA,就能精準剪下DNA片段。(圖取自諾貝爾獎官網nobelprize.org)
研究人員如果要修改DNA,首先要有能夠剪開DNA雙螺旋的工具,而目前最好用的剪刀是CRISPR/Cas9,它是一組細菌的免疫系統。透過細菌的Cas9酵素,加上一段與DNA互補的引導RNA,就能精準剪下DNA片段。(圖取自諾貝爾獎官網nobelprize.org)

很多疾病與基因變異有關,傳統方式是增加一段基因,希望讓原有基因恢復功能,但此方法對某些疾病無效。CRISPR/Cas9則是能找出變異的基因片段並加以置換,就像準確找出鐵軌損壞的部分,並換成正常的鐵軌。

夏彭提耶與道納都致力研究CRISPR/Cas9,這就像一把DNA剪刀,可編輯基因序列,更改任何物種的生命藍圖。2011年兩人合作簡化此工具,對DNA剪刀重編碼,以便在預定位置切割任何DNA分子。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能大幅提高農作物的抵抗力,改變農作物的遺傳密碼,得以更完善抵抗旱災和蟲害。也催生了創新的癌症療法,許多專家希望有一天能藉由操縱基因的方式讓遺傳性疾病可以治癒。

延伸閱讀》諾貝爾科學獎首頒給全女性組合 夏彭提耶:向女孩發出強大訊息

文學獎-改變與重生的詩作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伊絲‧葛綠珂(左)。圖為2015年美國時任總統歐巴馬頒發美國國家人文獎章給葛綠珂。(美聯社)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伊絲‧葛綠珂(左)。圖為2015年美國時任總統歐巴馬頒發美國國家人文獎章給葛綠珂。(美聯社)
葛綠珂詩集「野鳶尾」曾在台灣出版,寶瓶文化總編朱亞君說,葛綠珂回歸內心、關照自我的詩作,是現下最需要的療癒。(圖取自facebook.com/aquariusfans)
葛綠珂詩集「野鳶尾」曾在台灣出版,寶瓶文化總編朱亞君說,葛綠珂回歸內心、關照自我的詩作,是現下最需要的療癒。(圖取自facebook.com/aquariusfans)
露伊絲‧葛綠珂

葛綠珂小檔案

1943年紐約出生

現職:
作家
耶魯大學英語教授

獎項:
普立茲文學獎(1993)
美國國家圖書獎(2014)

看更多
關閉
(Louise Gluck)

葛綠珂從小就喜歡讀詩,13歲開始寫詩投稿,大學時因嚴重精神性厭食症輟學,之後持續接受心理治療,聽從醫師建議把所思所感化成文字,並回哥倫比亞大學繼續學業。1968年她出版第一本詩集「第一個孩子」,很快就被公認為美國當代文學中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並且陸續得到許多文學大獎。2004年獲聘為耶魯大學駐校作家,教授創作至今。

葛綠珂從神話和經典素材汲取靈感,12本詩集精準且敏感地描繪孤獨、家庭關係、離婚及死亡。她著迷於生活的偶然性與大自然不斷變化的狀態,在「野鳶尾」詩集裡,她以「雪花蓮」(Snowdrops)描述冬天過後奇蹟般的生命又逐漸回歸。

I did not expect to survive,
earth suppressing me. I didn’t expect
to waken again, to feel
in damp earth my body
able to respond again, remembering
after so long how to open again
in the cold light
of earliest spring –

afraid, yes, but among you again
crying yes risk joy

in the raw wind of the new world.

延伸閱讀》美國詩人葛綠珂摘桂冠 創作靈感來自西洋神話

和平獎-改善飢餓

世界糧食計劃署

世界糧食計劃署

  • 1961年成立,總部設在義大利羅馬,是全世界最大的人道組織,致力於消除飢餓,並促進糧食安全。
  • 1965年成為聯合國正式常設機構。
  • 工作以緊急援助、重建及發展援助為主,每年約對80國、8000萬人提供援助。
    資料來源:世界糧食計劃署
看更多
關閉
(World Food Programme)

世界糧食計劃署是全球因應飢餓、推廣糧食安全最大的人道組織。1961年在美國總統艾森豪要求下成立,旨在透過聯合國體系提供糧食援助,有2/3的工作放在受衝突影響的國家,這些國家人民營養不良的可能性是其他地方的3倍。包括1970年代遭逢乾旱的非洲沙赫爾西部地區及1984年面臨饑荒的衣索比亞,也曾援助蘇丹、盧安達、科索沃、海地、剛果民主共和國、敘利亞、奈及利亞、葉門及2004年大海嘯後的亞洲地區。

根據估算,全球有逾8.21億人長期飢餓,還有1.35億人正面臨嚴重飢餓或挨餓,2019年,世界糧食計劃署對88個國家、將近1億人提供援助。由於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2020年結束前可能新增1.3億人加入飢餓行列。

在獲得和平獎殊榮後,世界糧食計劃署立即推文致謝:「這強而有力地提醒世界,和平與零飢餓密切相關。」

延伸閱讀》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世界糧食計劃署角色一次看懂

經濟學獎-創新拍賣模式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爾森(左起)、米格羅姆。(圖取自facebook.com/stanford)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爾森(左起)、米格羅姆。(圖取自facebook.com/stanford)
米格羅姆

米格羅姆小檔案

生日:1948年4月20日

現職:史丹佛大學經濟學教授

學歷:史丹佛大學商學博士

獎項:
美國國家科學院的約翰 J.卡蒂科學進步獎
西北大學內默思經濟學獎

看更多
關閉
(Paul R. Milgrom)
威爾森

威爾森小檔案

生日:1937年5月16日

現職:史丹佛大學榮譽管理學教授

學歷:哈佛大學商學院博士

獎項:
美國國家科學院的約翰 J.卡蒂科學進步獎
史丹佛大學博士傑出教學獎

看更多
關閉
(Robert B. Wilson)
「贏家魔咒」是指得標者最後因付出的金額過高而成了輸家。假設要競標無線電頻譜,你想要知道頻譜的價值,但這要取決於未來的需求及科技變化。你必須粗略地以資料來預估。一旦預估錯誤,就可能面臨「贏家魔咒」。(圖取自諾貝爾獎官網nobelprize.org)
「贏家魔咒」是指得標者最後因付出的金額過高而成了輸家。假設要競標無線電頻譜,你想要知道頻譜的價值,但這要取決於未來的需求及科技變化。你必須粗略地以資料來預估。一旦預估錯誤,就可能面臨「贏家魔咒」。(圖取自諾貝爾獎官網nobelprize.org)

過去人們總是把物件賣給出最高價者,或者是向出最低價者購入,如今,價值天文數字的物件屢屢在拍賣中易手。研究人員試圖瞭解不同競標規定的拍賣結果和最終價格,找出拍賣模式。

威爾森發展出拍賣具有共同價值物件的理論,舉例來說,像是無電線頻率或特定區域礦物資源的未來價值。他揭示為什麼競標者傾向將競標價置於共同價值的最佳預估值以下,因為他們害怕「贏家魔咒」,也就是得標者最後因付出的金額過高而成了輸家。

米格羅姆則設計出更一般性的拍賣理論,不但適用於共同價值,也可套用在因競標者而異的私人價值。他證明當競標者在競標時知道更多彼此的預估值,有一種模式會帶給拍賣者更高的預期收入。美國政府1994年採用兩人設計的拍賣模式,拍賣無線電頻率給電信業者,之後成為其他國家仿效對象。

延伸閱讀》諾貝爾經濟獎出爐 學者讚催生拍賣機制更大價值

女性得獎比例攀升

諾貝爾獎自1901年至今,所有獎項累計獲獎女性僅58人。(中央社製圖)
諾貝爾獎自1901年至今,所有獎項累計獲獎女性僅58人。(中央社製圖)

法國學者夏彭提耶和美國學者道納榮獲化學獎,是諾貝爾科學獎項首度頒給全為女性組合。儘管各類諾貝爾獎至今得獎者大多為男性,但女性獲獎趨勢持續上升,今年有4名女性摘下桂冠。(編輯:黃靖貽、林廷軍)10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