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隽
2020-10-14T07:58:59.466Z
港版国安法7月初开始实施

(德國之聲中文網)聲明有逾百名學者聯署,來自十六個國家的七十一所學術機構,包括英國、美國、德國、澳洲等地,當中有不少學者都是中國問題的研究專家。聲明指出,港區國安法的實施是中國當局對學術自由構成直接衝擊,大學理應是個激烈辯論的地方,為教員及學生提供安全空間去討論爭議性話題,毋須恐懼或偏私。而根據國安法第三十八條,不具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的人,在香港以外地方違法亦都適用。聯署的學者批評,有關條文損害學術自主及言論自由,製造寒蟬效應,促使學界對中國當局的批評進行自我審查。

大學教中國政治 先講解國安法條文

聯署發起人之一的英國諾丁漢大學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傅洛達(Andreas Fulda),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形容,港區國安法的實施「改變了學術界的遊戲規則」,令全球的學者重新檢視如何對中國相關議題進行研究及設計課程,而修讀政治學的學生也對可能觸及「紅線」感到擔憂。傅洛達表示,本學年任教其中一科為「中國的政治與公共政策」,開課前已預先錄製一段教學影片,講解港區國安法的條文細節。學生及後向他查詢,應否繼續修讀有關學科,或者有否需要自我審查。「令他們困惑的是為何一條中國國內的法律,可以控制他們有甚麼可以討論,有甚麼不可以。這條法例令人畏懼之處,就是改變大家的行為,甚至自我審查。」

目前,英國部分大學因應國安法採取保障學生的措施,其中牛津大學容許修讀中國研究的學生,用匿名方式提交作業,小組教學改為一對一模式。不過,傅洛達認為這些權宜之計都未能治本。其一是將小組教學改為一對一,把來自中港台的學生隔離,不單是自我審查,亦間接地認可國安法。他又指出,牛津和劍橋資源充足的大學,學生人數較少,才可以進行一對一教學。但他教授的學科,學生多達一百三十人,一對一教學並不可行。而即使學生匿名提交作業,但網上系統內仍可識別學生資料,因此絕非百分百能夠將學生身份保密。

學者建議海外收生多元化 非依賴中國市場

傅洛達認為,今時今日英國高等教育的學術自由受到外部勢力牽制,主因是大學是過度依賴中國市場,吸納大批中國學生作為財政收入來源。據英國官方數字顯示,去年全英各地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多達十二萬人,較五年前增三成四。他認為,學者、大學管理層、國會議員及各地政府官員都有責任,聯手維護學術自主及言論自由。他建議,收取海外學生應更多元化,並要下調學費及引入更多公共資助,改變大學市場化風氣。

参与簽署聲明的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院院長曾銳生(Steve Tsang)教授表示,有關中國及香港議題的教學,一直以來鼓勵學生有批判性思考或提出中國政府不同意的問題,在國安法的域外管轄權下都可能被視為違法,大學已採取適當措施,在課堂討論中保護學生身份。他又認為,有關法例干預大學的運作及侵犯學術自由,學界有必要繼續維護學術自主及誠信,任何學生都須遵從有關標準。

英學者成立工作小組捍衛學術自由

另外,多間英國著名大學的教授近日成立「學術自由及國際化工作小組」,要求大學管理層作決策時提高透明度及問責制,抵抗來自外部勢力,特別是專制政權對學術自由的干預。

小組成員之一,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法學教授艾華(Eva Pils)表示,來自威權主義政權干預學術自主的情況轉趨嚴重。「我們發現一些來自專制國家的訪問學人、研究員,他們不可能完全自由地進行研究,因為他們需要向自己國家匯報,否則可能返國後會有後果,這些情況的確對英國的學術自由有影響。」她又提到,港區國安法的出現加深英國學術界的憂慮,特別是從事中國及香港議題研究、或與香港學界有聯繫或合作的學者。「條例適用於任何地方犯罪的人,而且涵蓋範疇很廣泛,可能寫篇文章、評論中國及香港情況都有機會觸犯法例,所以令人擔憂,可以說是已造成寒蟬效應。」艾華表示,目前未有因為國安法而改變教學模式,或在課堂上避談中國或香港的事宜,反而擔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影響,因此在拒絕自我審查和保障學生安全之間,令她有感增添教學困難。

工作小組提出一套標準的行為守則呼籲英國各大學採納,增加管理層的決策透明度和問責制。艾華舉例指,大學與外國政府或學府商討合作時,應諮詢有關範疇的專家意見,並讓學者有更大話語權參與審批。若接受外國資助進行學術研究時,應定立保障措拖,避免受到外國干預而自我審查。她認為訂立健全的機制,才有望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情況下,仍能捍衛學術自由。

 

© 2020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