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猪价大降中国9月CPI重回“1时代” 年内物价温和助力货币政策落实
采写 路透中文部;撰写 宿泱韫
路透北京10月15日 - 随着生猪生产恢复,中国猪肉价格涨幅继续大幅回落,将9月CPI拉回“1时代”,并有望在年内持于这一水平;但另一方面,核心CPI持续低迷、PPI结束连续三个月回升态势,跌幅重又微扩,显示当前国内需求的复苏步伐仍需进一步提速。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物价年内将保持在温和水平,利于货币政策的落实,中国货币政策已从疫情时期超宽松状况向正常化回归,央行官员上日再重申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不变,维护正常货币政策空间。
“应该说物价的回落是意料中的。需求不是很强劲,同时猪肉价格持续回落带动食品价格走低,加之去年基数高,导致CPI走低,预计后两个月仍会保持下行态势。”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表示,全年物价会保持相对平稳。
他指出,从昨天央行发布的金融数据也可以看出,宽信用紧货币的搭配仍会继续,物价上涨不是问题也有利于货币政策的落实。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四公布,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7%,低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1.8%,创2019年2月以来最低;CPI中的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9%,较上月的11.2%大幅回落,非食品价格同比持平,上月为上涨0.1%,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5%,涨幅与上月相同。
9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1%,逊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的下降1.8%。CPI环比上升0.2%,路透调查预估中值0.3%;PPI环比上涨0.1%。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在解读中指出,9月市场供需状况总体稳定,随着生猪生产持续恢复,存栏不断改善,储备猪肉投放增多,猪肉供给有所增加,环比价格由上月上涨1.2%转为下降1.6%,同比涨幅比上月大幅回落27.1个百分点至25.5%。牛羊肉价格同比涨幅均回落,鸡蛋、鸡鸭肉降幅扩大。
受季节和节日等因素叠加影响,鲜果价格则由上月的环比下降0.4%转为上涨7.3%;鲜菜价格继续上涨2.4%,涨幅比上月回落4.0个百分点,同比上涨17.2%,涨幅扩大5.5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指出,剔除食品价格以外的物价水平持续处于低位,非食品价格同比只有0%,核心CPI保持在0.5%的低点,整体需求仍然偏弱。三大需求中,消费修复较为缓慢。在CPI同比涨幅中,翘尾影响1.2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只有0.5个百分点,显示需求偏弱。
“随着食品价格的回落,四季度CPI可能保持在1时代。”刘学智预计,生猪生产持续恢复,存栏量不断增加,猪肉价格将稳中趋降,随着旅游、住宿等行业恢复,未来非食品价格有望逐渐趋稳微升,但消费恢复较为缓慢,非食品价格可能仍将处于较低水平。
**需求仍乏**
中国9月核心CPI远低于去年全年1.6%的水平,非食品价格亦处于低位,PPI受生活资料价格转跌等因素影响,回到下行通道,均显示当前内需仍较弱,经济虽已在复苏路上但改善幅度还不大。
交行刘学智指出,PPI结束了连续三个月的回升趋势,降幅略有扩大。一方面,石油相关行业价格下降,导致输入性工业价格走低;另一方面,消费需求偏弱传导到生产端,PPI中生活资料价格由涨转降。
但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上涨、同比降幅收窄,整体工业生产仍处于恢复过程。“单月的PPI波动并未形成趋势,随着专项债带动基建投资加快,叠加全球经济逐渐改善,未来PPI仍有望逐渐回升。”他称。
他认为,物价走低不改变经济复苏趋势,宏观政策以稳为主。虽然食品价格回落导致CPI走低,由于需求正在逐渐恢复,CPI进一步降到负值的可能性较小,不存在明显的通缩状况。“三季度经济增长有望恢复到中高速,宏观政策难再加码,将以稳为主。”
统计局的董莉娟表示,同比来看,9月PPI中的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8%,降幅收窄0.2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由涨转降,下降0.1%。主要行业中,价格涨幅回落的有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降幅扩大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等。
据测算,在9月份2.1%的同比降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为0,新涨价影响约为-2.1个百分点。
华宝信托宏观分析师聂文认为,通胀数据对货币政策不会造成很大影响,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提前收敛,为未来预留了空间。预计会保持目前水平,进一步收紧的可能也不大,因为与疫情共存的经济复苏有脆弱性,疫情反复会带来经济复苏的不确定。
中国9月金融数据再超预期,在创历史同期新高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助推下,社会融资规模亦维持高增量。而强劲的企业中长贷等分项数据,表明实体融资需求持续旺盛,进一步印证了当前的经济活力。分析人士称,基本面的强势令政策放松空间难觅,若宏观数据不出现明显转弱,央行只会在定向支持信贷方面进行一些微调。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称,当前疫情对经济冲击的高峰已经过去,但是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不变,更加灵活适度,更加精准导向,要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维护正常货币政策空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