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30T01:14:15Z

路透北京10月30日 -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勾勒的“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淡化了经济增速目标,紧扣“双循环”本质强调高质量发展。会议因此将科技创新摆在第一位,并提出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建设“三个强国”+数字中国。

资料图片:2017年5月,北京,一名工人给天安门广场的花草浇水。REUTERS/Thomas Peter

远景目标中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现在人均GDP是1万美元,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到2035年可能处在人均约2万美元的水平。

与前几次五年规划相比,“十四五”(2021-2025年)规划之所以非同寻常,是因为恰好站在“第二个一百年”的起点,也是中国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阶段。因此,十四五规划具有很强的未来导向,需要面向更加长远的未来,而不仅仅是未来五年。

中国今日(周五)北京时间10点将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解读五中全会。

以下为分析师评论摘要:

--高盛经济学家团队:

公报强调的关键内容并不是新的,决策者以前也曾提到过。从经济角度看,这意味着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跨行业、跨地区经济发展的再平衡。虽然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在呼吁转变发展模式,但考虑到国内外大环境已经发生变化,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在未来五年内可能会加快相关改革步伐。

未来几个月,国家发改委将征求专家和其他政府部门的意见,准备一份更详细的“十四五”规划草案,并将在2021年3月的“两会”期间提交全国人大最后批准,这将是下一个值得关注的关键事件。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郭磊:

关于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目标,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内需)及“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创新)。

需要提示的一个细节是,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有关于GDP的数字目标(“到2020年GDP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是因为这一目标是十八大确定的。再之前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亦没有具体GDP目标的表述,主要是定性目标。具体目标一般是在规划纲要中列出,十四五有没有GDP中枢指引只能届时再看。关于居民收入,本次公报提出的原则是“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师 张一平:

不变的是战略机遇期,变化的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未来五年,乃至未来15年中国发展规划也应该识变、应变、求变,核心的变化在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未来五年将进一步挖掘供给侧的潜力。

十四五规划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淡化经济增速目标,强化质量和效益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未来供给侧改革的重心是制度性、体制性因素,这些都是直击灵魂深处的改革。创新依然是未来五年不变的主旋律,科技自立自强是对外部压力的有力回应,可以预见,未来五年将向“卡脖子”领域倾注大量资源,至少包括经济资源的支持和体制层面的改革,直接融资将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王军:

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这是个重大节点、是一个历史性的起点,全面小康任务完成,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新阶段。公报中并没有具体的经济定量指标,说明不再追求单纯的数量扩张,高质量发展是主题。

中央对形势的重要判断还是“战略机遇期”,说明对未来的判断机遇还是主要的;但和以往的内涵略有不同,也提出要“统筹安全与发展”。与此同时,创新被摆在了更重要的位置,更加强调实体经济,要着力建设“三个强国”。

不过,会议公报只是笼统覆盖了重点内容,现在还很难断言十四五规划到底有没有具体量化指标,但还是露出了一些端倪,毕竟高质量发展不是“翻一番”或者简单的数字指标可以衡量的。

高质量发展是主题,供给侧改革是主线,改革是根本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是根本目标,这四个的搭配是未来五年的总体框架。

--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大中华区研究部主管 丁爽:

公报提到22次“安全”,最后特别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安全的概念有所拓展,包括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安全、产业链安全等等,主要是因为外部环境的不确定不稳定性。不过公告也提出现在处在战略机遇期,所以整体策略来看中国会坚持和平发展。

2035年的远景目标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主要强调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现在是1万美元,估计到2035年会比1.5万美元略高一些。

十四五目标亦没有具体量化指标,更多强调双循环,强调质量、效益、结构、农业、产业链等。首先是强调国内市场、扩大内需,而保障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其实都是为了培育国内市场,还有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等,也是服务于国内市场。

其次强调了科技创新,这就意味着一方面相关投入会增加,另一方面要建立创新的制度安排,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更多向民营资本开放等,在投资、人才、机制等多方面为科创创造条件。

第三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水平,强调要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第四个则是对外开放。

--如是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朱振鑫:

经济增长目标大改革,给未来五年定调了,不走刺激的老路。上一个五年的目标是要“中高速增长”,2020年要翻一番(2016-2020至少6.5%就是这么来的),现在目标到期了,没给未来五年设具体目标,只说今年把目标完成,然后到2035年“再迈上新的大台阶”,淡化GDP的意思很明显,不会像2009、2012、2015年那样刺激增长了。

核心技术,核心技术,还是核心技术。从现在到2035年,公报提的第一个具体目标就是“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这和十三五的“产业迈向中高端”相比战略意味更浓,不是产业问题,是国家安全问题。

创新的内涵变了,十三五和十四五虽然都强调创新的核心地位,但上次是强调综合的体制创新,重点是改革,这次的重点是科技,要求是自立自强,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的春天来了。

实体经济比以往更重要,不管是从政策还是市场表现来看,十三五的亮点都在虚拟经济,比如“互联网+”、分享经济,这次都没提,十四五的亮点则更倾向于实体经济,文字上有一个微妙的变化,上次网络强国在制造强国之前,这次制造强国在网络强国之前。

新基建要搞,老基建也不会丢。新基建这个词并没有出现在公报中,说的是数字中国。反而是特别提到了老基建,比如十三五的公报中几乎没提交通二字,这次反而首次提出“交通强国”,算是给老基建正名了。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唐建伟:

整体来看在淡化总量指标,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包括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等等。只有远景目标中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现在是1万美元,估计到时候差不多在2万美元,这是比较明确的。

把科技创新放在第一位,表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关键是创新驱动,在核心关键技术领域是要有突破的,避免被卡脖子;其次要关注的是强大的国内市场,提高收入水平、健全保障体系等都是服务于扩大内需的目标。

第三是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要素市场化改革肯定会对未来潜在增长的释放有相当的促进。其实就是围绕着“创新怎么创、内需怎么扩、改革怎么改”。

--德商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 周浩:

会议提出的远景目标称,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现在是1万美元,如果届时要达到2万美元水平,那么隐藏的目标就是名义GDP年均增速要在4-4.5%之间,目标还是很远大的。

会议特别明显强调了科技创新,更加强调内生的概念,核心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还强调国内市场,要发展内循环,关键是打通国内几个关键市场,来创造更大的协同效应。

相关背景: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中旬表示,要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但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

--今年7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看待中国面临的中长期问题,因此给出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指导方针事实上也更着眼于中长期。

--路透最新季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将继续在复苏轨道前行。考虑到年末全球新冠疫情可能重燃等不确定性,预计中国今年四季度经济增速5.8%,较前次7月调查时下修0.3个百分点,全年增速亦下修0.1个百分点至2.1%,为1976年以来最低;不过对于明年经济增速的预期则上修0.4个百分点至8.4%。(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