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2020 - 18:47

2019年底自武汉开始传向世界各地的新冠病毒疫情重创各国经济,大幅推高了各国公共债务。如果说发达经济体尚有能力缓冲债务压力的话,新兴经济体以及贫穷国家则有可能被债务压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因此一再提醒关注这些国家的债务问题,敦促启动大规模改革,重组债务结构,避免一些国家陷入更严重的危机。然而,中国贷款行为不透明已成为新兴国家或贫穷国家债务重组努力的一大难题。

新冠疫情的冲击导致全球本已经严重的债务问题变得更加凸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Hélène Rey近日在法国《回声报》发表文章指出,自2019年底开始,到2021年,发达国家的公共债务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了20个百分点,这一比例提高在新兴国家较低,为10个百分点,在贫穷国家则是提高7个百分点。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 资金外流以及连波破产加大了低收入国家陷入债务危机的风险。

整体而言,这些国家都面对资金不稳定流动问题。在本国经济形势较好时,资金会大笔进入,但一旦风险加大,或货币政策有变,资金又会迅速撤离,导致这些国家难以开展长期项目投资。总部设在华盛顿的国际金融协会(IIF)估计,新冠疫情危机开始以来,新兴市场资金外流接近1千亿美元。再加上新冠疫情不同程度导致出口减弱,原材料价格下跌。一些国家因此陷入流动性减少,导致经济生活活力降低的恶性循环。国际贸易减少使得这些国家难以获得美元,本国货币相应贬值,债务负担因此越发严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因此一再呼吁20国集团延长他们在今年4月针对77个国家债务问题达成的暂缓偿付的协议。

但暂缓偿付并不是取消债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因此希望推动深度改革,以方便债务重组。 然而,无论是延长暂缓偿付期限,还是推动债务重组,都离不开中国的合作,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不少国家举足轻重的债权国。近年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不断指责中国加重非洲国家债务。

近年来中国资金迅速走向世界,中国尤其在非洲国际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原材料开发领域投入大笔资金。这些贷款虽然支持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对当地原材料开发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中国贷款不透明开始引发忧虑。中国当局很少公开贷款行为的具体内容。外界无法了解中国贷款的具体数额。只能根据各种可能的信息,估计中国对非洲国家贷款可能在1450亿到1700亿美元之间。美国霍普金斯学院下属一个研究机构估计,2000年到2018年间,中国对非洲49个国家发放贷款,数额估计在1520亿美元上下。

中国贷款数字谜团的另一个原因是宣布的贷款金额未必都能到位。2017年中国就曾宣布向尼日利亚贷款53亿美元,但根据美国霍普金斯学院下属研究机构的数据,最终到位资金可能只有25亿美元。

中国贷款机构之多也使得贷款行为让人如雾里看花。虽然绝大部分贷款由进出口银行操作,但国家开发银行或一些大型基建企业等也是许多项目的贷款人。

更令人茫然的应该是贷款具体性质。中国贷款项目有时会将直接投资与优惠贷款混杂在一起。曾在非洲发展银行任职的经济学家Sanou Mbaye2015年曾在法国外交杂志发表文章指出,很难分清楚哪些资金是借债,哪些资金是援助。

整体而言,中国贷款大部分都是利率较低的优惠贷款,但一些中国企业的贷款也会不仅利率高,而且还债期短。

中国贷款中有不少是抵押贷款。也就是在借款人无力还债时,以实物抵押。法广法语部今年6月的一篇报道就指出,中国贷款中有三分之一的项目是以当地自然资源或基础设施为抵押担保。

中国贷款中有相当一部分款项没有欧盟国家施行的保险同款,也就是在借贷合同中规定,在法定多数债权人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启动债务重组。但中国贷款中没有这样的条款。这就使得面对贫穷国家或新兴国家的债务问题,如果没有中国的合作,债务重组将无法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