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会像特朗普那样处理中港问题吗
图像来源,Reuters
拜登在竞选总统期间,曾形容习近平是个“流氓”。但他曾和中国现任领导人关系密切。2013年拜登访华,拜访了升任国家主席的习近平。
香港去年因修例风波爆发示威浪潮,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发声批评中国的处理手法,令他得到许多香港示威者支持。拜登胜出选举,引起当地关注美国政府对中国和香港的政策会否出现改变,甚至摒弃特朗普的强硬政策。
拜登被视为“传统自由派”政客,强调多边主义。他担任副总统时多次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被部份传媒形容为与对方“私交甚笃”,美国总统大选前更有当地传媒声称拜登儿子亨特(Hunter Biden)与中方有秘密交易。拜登阵营则一直拒绝回应此事。特朗普在竞选连任期间就这个问题多次攻击拜登,形容如果拜登当选,中国将会“拥有美国”。
分析认为,美国公众、以至共和民主两党对华态度已经出现改变,处理香港问题上,拜登虽然可能不会以特朗普的方式向中国施压,基本方针不会改变。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2012年习近平访美,与拜登在白宫会面。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2012年习近平访美时和拜登互动。
跨党派共识
特朗普去年一度称赞习近平“负责任地”处理香港示威浪潮,但之后态度渐趋强硬。另外,美国国会在共和民主两党联合推动下,通过一系列法案,针对香港和中国官员实施制裁,又授权美国政府向香港的社运人士提供保护。
这些法案包括《香港自治法》和《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前者在参众两院都获得全体一致通过,后者在参议院获得一致通过,在众议院通过时只有一票反对。
民主党籍的众议长佩洛西在《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通过后说,法案通过代表“在北京的打压下,美国重申对民主和人权的承诺”。共和党籍的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特拉维斯(Michael McCaul)在法案通过后也说,美国“需要帮助香港的人”。
中国官方多次批评美国这些行动是“干预内政”。
美国总统特朗普称,壹传媒集团创办人黎智英涉嫌违反香港《国安法》被捕是“可怕的事情”。
对中国的负面印象
香港浸会大学政治及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陈家洛接受BBC中文访问时指出,分析拜登将来对香港的政策时,不能以他过去的处事手法作准,因为美国国内的情况已经变得不一样。
“拜登当副总统后离开白宫四年,返回白宫的时候,两党对香港的问题、对中国的态度,以至美国针对中国崛起的民情这些问题,已经有一个清楚的共识,以及一个强烈的负面民情。”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拜登2011年8月访华时,在时任中国副主席习近平陪同下参观成都都江堰。
总部设在美国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今年6 月至7 月进行调查,访问了超过1000名不同年纪和政治取态的美国人,发现大部份受访者都表示他们对中国有负面印象,年纪逾50岁、或报称立场偏向共和党的群体中,有最多受访者表示不喜欢中国。
调查指出,大多受访者都不满中国处理新冠肺炎疫情的手法,但同时也关注中国的人权状况,超过70%受访者更认为,即使可能会影响对华经济关系,美国也应该尝试在中国推广人权。
路透社今年5月也引述一份据报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撰写的报告,指世界多国对中国的负面情绪达到“1989年天安门事件以来最高”。路透社又引述消息人士说,这份只供中国官员内部参考的报告在结语指出,美国政府视崛起的中国是对“西方民主的一个挑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是一家官方性质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
重建多边主义联盟
特朗普过去多次批评中国偷取美国公司的技术和侵犯知识产权。拜登在竞选总统期间也多次发出类似批评,他还于今年4月为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撰文,指美国必须以“强硬手段”应对中国,否则中国就会继续抢夺美国和美国公司的科技和知识产权,也会继续利用政府资助,让中国的国有企业享有“不公平的优势”。他还形容习近平是个“流氓”。
香港国际问题研究所秘书长陈伟信接受当地传媒访问时指出,民主党目前还难以稳固掌控美国国会,拜登相对处于弱势,而外交政策是最容易取得两党共识的议题,因此早晚都会重新聚焦中美关系。
去年香港示威现场多次出现美国国旗,示威者又手持标语希望特朗普可以“解放香港”。
陈家洛也认为,拜登当上总统后,对于特朗普掌政时,就香港以至中国问题达到的突破不会有180度的转变,而且拜登的关注点是如何与美国的盟友重新建立一个多边主义联盟。
“即使拜登在态度上没有特朗普般尖锐或针锋相对,但他实际上做事情的时候是以价值观为基础,妥协的空间其实不存在。”
“香港自修例风波以来得到很广泛的重视和关注,今天在美国本土也有许多支援香港的声音。因此我不会有很悲观或很单纯的看法,以为换了拜登上场就会对香港问题睁只眼闭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