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冷冻食品包装上的新冠检测之争
2020-11-25T12:05:21.777Z
(德国之声中文网)周二(11月24日),从一家厄瓜多尔公司进口的冻虾受到为期一周的禁令。这是中国近期一系列临时禁令中的一个。
病毒可以在纸箱及塑料集装箱内存活一段时间,但这所带来的风险有多大仍不清楚。
中国驳斥美国等国家对其进口食品管制措施的不满,称要把人民生命摆在第一位。美联社则引述一些专家表示,总体上并不认为包装上的病毒是一个显著的健康风险。
中国的管制措施
食品包装在中国成为与疫情相关的主要话题,要追溯到6月北京一个食品批发市场出现的新冠病例。此事引发超市烟熏三文鱼下架,并扩展到全国范围内从二十多个国家的进口鸡肉、牛肉和海鲜产品。在部分超市,进口肉食品如今附带有“无病毒”标签。
货运从业人员的感染病例也引发对包装的怀疑。不过,人际传播没有被完全排除,中国尚须发布证据证明包装的确是感染路径。
其他国家的不满
包括美国、新西兰、加拿大和欧盟在内的贸易伙伴表示,对中国所使用的检测方法并不清楚,也没有收到证明其产品带有病毒的证据。美国对于中国的管制措施是否有科学依据提出疑问,并表示相关禁令可能属于不公平贸易壁垒。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则称美国的指责“毫无依据、也完全没有道理”。他上周表示,中国的措施是“本着生命至上的理念”。
世卫组织在回复美联社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在包装上发现病毒的案例看来是“罕见而孤立的”。世卫组织称,在冷库条件下,病毒可以存活较长时间。与此同时,没有证据证明人们因食用食物而感染新冠病毒。
物品表面的传播
新冠病毒主要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这也是戴口罩的依据。不过,病毒也可以存在于物品表面,因此卫生部门也呼吁人们洗手并避免与他人身体接触。总体而言,寒冷干燥的条件下,病毒在表面存活的时间较长。
清洁工作台、把手等物体表面是常用的卫生措施。也有些人采取极端的做法,对快递包裹进行消毒。
一些专家的看法
在物品表面上发现的病毒可能有感染性、也可能无感染性。悉尼大学病毒学家纽萨姆(Timothy Newsome)向美联社表示,敏感度极高的检测可以发现活跃的病毒和病毒残体,但并不对两者进行区分。
“这是有可能的,或许会带来某些风险,但肯定是在传播风险更低的一端。我们知道低温条件的确能让病毒稳定。然而,我认为经过运输的货物表面传播风险是低的。”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裴考兹(Andrew Pekosz)向美联社表示,检测出阳性“并不意味着病毒具有感染性,只意味着病毒的某些信号存在于该表面上。我没有看到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能证明,食品包装上的新冠病毒构成显著的感染风险。”
中国以外的做法
在中国以外,对冷冻食品进行病毒追踪检测的做法罕见。8月,新西兰一家冷库的一名工作人员检测呈阳性,但之后排除冷冻食品为感染源。
路透社本月中旬也报道称,科学家指出,冷链食品和包装的检测也会发现病毒的死亡碎片,这意味着,检测结果呈阳性并不意味着病毒有活性、还能感染人类。
世卫组织紧急项目负责人莱恩(Mike Ryan)8月曾表示:“人们不应害怕食物、食物包装或者食物的运输。没有证据表明食物的链条参与新冠病毒的传播。”
苗子/洪沙(据美联社、路透社等)
©️ 2020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着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