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8T06:43:19Z

路透北京11月18日 - “十三五”期间中国产业竞争力总体稳中有升,在中国官方智库--社科院看来,最核心的原因在于把中国的优势、结构性的双面优势发挥得不错,而中国最新提出的内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从比较优势的角度理解就是要再进一步塑造新的结构性双面优势。

2020年7月16日,北京,两名女子在央视大楼附近一家购物中心自拍。REUTERS/Tingshu Wang

周三出席社科院2020年产业竞争力研讨会的专家并指出,从发展阶段变化来说,未来中国传统规模优势可能逐渐向产业配套优势转变,传统的要素成本优势开始向综合成本优势转变,与此同时数据创造优势、国内市场扩大、科研与转化优势也会成为中国产业竞争力优势的主要来源。

他们认为,中国十四五(2021-2025年)期间要提升和发挥潜在的双面优势,一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提升服务业和数字经济竞争力,二要解决好产业链和创新链的韧性问题。

“即使一个国家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仍然有它的优势,也就是结构性的双面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其仔称。

他解释称,虽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提升了,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还是比较低的;同时,相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讲中国有一个技术上的优势,就是相比很多低收益国家,中国的技术水平是相对比较先进的,这就叫做“结构性双面优势”。

中国的结构性优势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产业的异质化程度比较高,有追赶型的、转型型的、领跑型的、并跑型的,既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有很高的优势,同时在高新技术产业也有一部分很有优势。

二是中国的对外开放、中国的国际贸易,中国的国际交往也体现出异质性,就是和很多不同发展水准的国家进行交流和合作,国际市场上就出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格局。

“中国有异质化的产业结构,有双面性的结构优势,所以和很多国家都有很大的互补性。”张其仔称,“最关键的就是中国通过一个体制和制度上的优势,来把结构性的双面优势进行正确的识别,不断推进结构性双面优势的塑造。”

“(‘十四五’)中国提出一个新的发展观,从比较优势的角度理解就是要再进一步塑造新的双面结构性优势,”他表示,世界上有些中等收入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成功了、有些没有成功,所以关键问题就是“我们的体制和机制,我们国家的战略能不能有效地识别、利用、塑造结构性的双面优势。”

**十四五如何塑造“双面优势”?**

张其仔认为,十四五期间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国际竞争的结构性双面优势仍然是存在的,中国产业竞争力在十四五面临的基本任务就是如何依托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上使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就是如何提升和发挥潜在的结构性双面优势。

“发挥好双面优势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比较优势不完全是资源禀赋决定的,这和体制机制、国家战略、企业行为关系都非常大,”他表示。

对于中国而言核心是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防止出现双刃剑效应,提升服务业和数字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解决好产业链、创新链的韧性问题,在供给端就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战,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多元化,把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稳定治理作为一个功能产品,不能一个国家想怎样把产业链掐断就掐断;在需求端,则是要推动出口市场的进一步多元化。

而为了避免防止开放型体制的双刃剑效应,一定不能把新发展格局搞成一个封闭式的国内循环的格局,首先要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其次要提高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的契合度。

中共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对“安全”着墨颇多,但在社科院专家看来,强调安全并不意味着不开放,恰恰相反中国更要努力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周末签署的RCEP协议就是开放的“明证”。

十四五建议中也提到很多相关的政策措施,比如体制机制上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等环节,推进同训同标同质,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等。

**产业竞争力的优势来源何在?**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发室主任邓洲认为,从发展阶段变化来看,中国传统规模优势可能会逐渐向产业配套优势进行转变,传统要素成本优势开始向综合成本优势转变,同时也会形成一些新的产业竞争力优势的来源,包括数据创造的优势,国内需求的扩大,科技研发与转化新的优势等。

“如果数据成为一个新的要素,甚至替代传统的劳动力资本要素成为主要要素的时候,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他表示,有一个预测是2025年全球有近30%的新增数据来自于中国,中国这方面的优势会在“十四五”或者更远的时期得到体现。

邓洲指出,“十三五”期间中国产业竞争力是总体稳中有升,分行业来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同步的,不同行业竞争力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能够代表新工业革命发展方向和中国新的发展阶段的产业,几个数据指标都是明显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

相对应的,一些传统的、低技术含量、高耗能、高污染、高劳动密集型的可能不太适合中国当前发展情况的产业化,这些数据是有一些回落的。

“造成各个行业数值变化很重要的原因,或者根本的原因是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我国的产业竞争力的变化...经过分析发现,高端环节竞争力的提高高于中低端环节竞争力的提高,或者中低端环节竞争力有所下降,”邓洲称。

他认为,虽然“十三五”时期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很大巨变,而且还会在将来持续下去,但总体判断现行的产业分工格局是很难通过一些国家跨国公司单一的作用短期发生巨大改变。

但也会给中国产业竞争力带来一些影响,比如未来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趋势,可能某些产业不会面临一个特别大的打击,但是在新兴产业领域和发达国家的竞争激烈的趋势是可以肯定的,而且贸易保护使得有些前沿的要素供给受到一些限制。

与此同时,本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发展进入下游阶段,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向外转移本身就是一个客观规律,但由于近年来全球贸易的情况发生变化,这种趋势可能会被加速。(完)



获取更多RSS:
https://feedx.net
https://feedx.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