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界料拜登当选无改对港政策但难有新措施 商界期打压措施可轻轻放下
美国民主党参选人拜登声称胜出总统选战,香港政界和国际关系学者多认为,这不会影响美国对港政策,但日后会以表达关注为主,难望有实际行动;当中,袁弥昌表示,香港是中美关系走入死局的缓冲,认为香港不应只管向内走向大湾区,而是应该继续走向国际化。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反抗中共立场让香港不少反修例示威者受落,忧虑民主党候选人拜登当选会削弱美国对港人抗争的支持,以致今次美国总统大选在香港引起高度关注,甚至令到部分示威者群组出现争拗,国际关系学者沈旭晖在网上形容这是病态表现,他虽然明白这是港人受压的移情作用,但强调争取仍须以自身努力为主,并继续打「国际线」,只是须认清事实去抗争。
他指出,美国由特朗普抑或是拜注销任总统,对香港影响的最大分别是二人对中国政策的不同,而拜登的立场是把中国重新纳入国际规范,香港问题将会是美国一篮子国际事务中的一个考虑,他预料,拜登会把香港放在贸易战中考虑,行动上会适可而止,亦不会像现任总统特朗普般,不惜以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来博弈。
他续称,拜登的对港制裁政策一个月内便会有分晓,因为下月15日前,美国须交出是否制裁与黑名单上的中港官员交易的银行名单,与及何时采取何种制裁手段,若是以一年为限,中间便会有斡旋空间,让美国的制裁大棒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另外,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荣誉讲师袁弥昌昨日在无线电视节目上表示,民主党胜出也没有迫切理由着重香港政策,预料对香港情况会继续关注,但难有实际行动。他相信,美国国务院的制裁名单不会有变,但实际制裁措施会轻些。
他认为,以美国在港的投资及相关利益,采取行动前必须考虑,例如美国最终放弃把蚂蚁列入黑名单,便是外资投行的劝说成果,由此可见,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可以扮演阻止中美陷入全面战争或脱勾的角色,让美国制订与中美或美港措施前要三思而后行,故此,在大湾区发展中,香港不应只顾向内,而是应该维持国际化。
商界亦认为,拜登上场不会对中美及美港政策有根本转变,已出台的措施亦不可能一下子转变,包括出口到美国的香港制造产品须改标示为「中国制造」,中华厂商联合会行政总裁杨立门昨在电台节目解释,若拜登上任便撤销有关制裁,会被视为对中国软化,故此不会撤销,而以拜登着重国际规范的立场,极有可能会在香港向国际贸易组织投诉并有仲裁后,予以接纳,撤销要求香港更改产地来源标签的措施,这可能需要以年计的时间。
另外,来自商界的自由党党魁钟国斌同意,取消「香港制造」等措施短期内未必可以逆转,事实上,拜登上任初期,香港议题不会是优先要关注的议题,预料拜登会先主力处理国内疫情和经济方面的议题,国际方面会先处理重新加入《巴黎协议》、世界卫生组织等事宜。至于对中国和香港的态度,仍须视乎其内阁人选,尤其是国务卿一职由谁出任。
部分民主派政界中人亦认为,香港议题是中美关系一环,未来要看拜登内阁成员是否属对华鹰派,但强调打「国际线」不能押注某一政党,而是维系美国两党的支持,努力争取美国延续对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