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和特朗普对中国的定位并不一样 - 观察中国
美国总统大选尘埃落定,新一屆美国领导人对华政策是否有所调整,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今天的观察中国要向大家介绍有关议题的分析评论。
台湾《联合报》的社论称:“在过去四年期间,国际大环境已经出现两项质变,这让美国的亚洲政策出现两种不变。首先是中国大陆军事实力快速崛起,并频频在南海填岛造礁,意欲突破西太平洋岛链及进入印度洋,中国大陆已经取代俄罗斯成为美国主要的竞争对手,美国视中国大陆为战略对手的意向不会改变。其次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后,中国‘战狼式’外交,让各国逐渐改变过去中国和平崛起的想象,形成‘五眼联盟’的抗中连线,同时在疫情的肆虐下,也让美国国内出现集体反中的氛围,不论是共和党或民主党执政,美国联合日韩等亚洲盟国抗衡中国大陆的格局不会改变。”
香港《信报》的社论称:“拜登从政的时间完全覆盖‘中美建交’至今的历史,期间他担任过参议院司法与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以及奥巴马时代的副总统。关于两岸问题,时任参议员的拜登赞成《台湾关系法》,同意对台出售军事武器,主张模糊政策,即是既反对大陆武力统一台湾,也反对台湾寻求独立。至于奥巴马政府军事部署上属于围堵中国的‘重返亚太’,不可能没有拜登手影。特朗普把拜登形容为‘北京傀儡’,很大程度上是选举语言,事实上,拜登亦认定中国是美国的竞争对手甚至国安威胁,民主党近年来更加一直认为美国政府对华态度不够强硬。也许,拜登政府不会像特朗普那样贸然摆出‘新冷战’的凶狠架势,但绵里藏针在所难免。”
北京《环球时报》的社论称:“多数分析认为,特朗普执政期间发动包括贸易战在内的高强度冲突,已经重置了中美关系的大环境,整体上改变了美国精英群体的对华思维。拜登上台会接下中美关系新的大盘,保持强硬对待中国的基本态度。”“然而也要看到,今年以来特朗普政府‘为对华施压而施压’的情况大量出现,其原因是特朗普政府把夸张地表演对华施压当成了竞选的一项主要策略。他们相信对中国越狠,越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就美国抗疫失败向中国甩锅,越有助于赢得选票,所以今年的美国对华政策出现了一些刻意制造中美关系紧张的泡沫因素。我们认为挤掉这些泡沫是有可为的,北京应当与拜登团队开展尽可能充分的沟通,为紧张的中美关系恢复到一个有较强可预测性的状态做出努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署名于泽远的评论称:“从拜登近期表态看,他和特朗普对中国的定位并不一样。上月下旬,拜登对媒体重申,中国不是美国最大的威胁,而是美国的竞争者。这与过去两年多特朗普政府将中国定位为‘对手’而全力打压,明显不同。今年7月,拜登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发表文章说,中美在价值观和国际秩序层面的战略竞争不可避免,但在全球治理和热点问题应对方面的合作同样不可或缺。参选以来,拜登已数次表明他不希望用贸易战的方式解决中美经贸纠纷,甚至表示将取消美国对华已加征的关税。这说明,在拜登看来,即使中美之间战略竞争加剧,但中美仍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中美关系仍是一种竞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