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卫省智库:中国在太空等新领域扩大军备

日本防卫省智库“防卫研究所”13日发布了分析中国军事动向的《中国安全战略报告2021》。报告指出,中国正在太空、网络空间、电磁波等新领域加强扩大军备的攻势。分析称,中国推进把民间企业的尖端技术开发应用于军事领域的“军民融合”,与安全保障方面担忧加深的欧美各国引发了摩擦。
日本防卫研究所是防卫省的直属机构,由防卫大臣管辖,经费预算均由国家提供,所长、副所长由防卫大臣任命,是日本防卫省从事政策研究的核心机构。不过报告前言写道,本报告是防卫研究所研究人员根据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资料从独自立场出发分析撰写的, 并非日本政府或防卫省的见解。
《中国安全战略报告》诞生于2011年3月。最新一期《中国安全战略报告2021》,由防卫研究所从事现代中国研究的人员中最年轻的 八塚正晃担任撰稿负责人,聚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利用科学技术的举措。其主要分析对象 为网络、太空之类引人注目的新领域,以及旨在军事利用科学技术的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而且,结合从毛泽东时代到习近平政权的中国军事战略变迁,尝试对中国提出的信息化战争、 智能化战争进行定位和分析。
共同社报道指,最新一期报告得出结论称,现状是为了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的中长期目标,中国领导层正在力图加强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军事力量。报告指出,日本政府不仅需要加强日美同盟的威慑力和应对能力,而且为了在安保新领域确保优势地位,还有必要充实防卫态势。
关于太空,报告写明“随着人民解放军作战领域的扩大,重要性日益增加”。还批评称,中国不仅运用着以363颗卫星在情报层面支援陆海空军作战的系统,而且为了干扰其他国家利用太空,正在推进开发妨碍卫星与地面管制设施通信的电磁干扰武器。
围绕网络攻击,报告认为中方将其视为在战争开始阶段让对方国家的指挥命令系统发生故障,实现先机制敌的手段,非常重视。对于军民融合,报告介绍称中国在高科技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了尖端产业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国产化率在2020年达到40%,在2025年提升至70%的目标。报告还举例称2008年,中国敲定了海外人才支援项目“千人计划”,以引进技术为目的加紧获取人才。
报告结尾指出,日本为了提高日美同盟的威慑力和应对能力,除继续加强与美国的关系外, 谋求自主充实防卫态势也很重要。需要看清军事技术的中长期趋势,尤其需要为获得太空、 网络、电磁以及包括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内的非传统安全领域优势,反复进行战略性讨论, 在此基础上完善防卫态势。日本自身的这种努力,肯定有助于提高日美同盟的威慑力和应对 能力。同时,也需要通过双边或多边框架,与中国进行战略对话,谋求保持和加强国际安全环境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