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与“三零”实验 - 微言微语
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历经八年谈判终于签署。一个全球最大的自贸区——涵盖约35亿人口、GDP总和将达23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1/3的超级经济圈将应运而生。中国商务部表示:“这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一篇来自研报社的网文对RCEP协定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这样写道:“RCEP涵盖20个章节,既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市场准入,也包括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等大量规则内容。此前东盟10国和中日韩新澳都有单独的自贸协定,这次的RCEP的变化在于:一方面,服务贸易和投资开放水平显著高于原有的“10+1”自贸协定。区域外的投资者进入其中一个国家,就意味着进入所有15个国家,市场和空间大大增长,对投资的吸引力也大幅增长。同时货物贸易零关税产品数量整体上超过90%,且各成员国表示部门关税将立即降至零、其他十年内降至零关税。另一方面,新增了中日、日韩两对重要国家间的自贸关系,这是日本首次与中韩两国签署贸易协定。
东盟10国的特点就是巨大的人口红利,廉价的劳动力,所以RCEP签署之后,一方面会加速中日韩制造业产业链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势,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宽域内农产品、资源品、旅游市场。
很多人认为RCEP是中国主导的,其实不然。RCEP一直是由东盟发起并主导,2011年提出RCEP的是印度尼西亚,2013年开始讨论条款是在文莱,2016年发布联合声明是在菲律宾。东盟10国主导下的RCEP协定,必然会倾向于东盟自身,但对其他国家来说也是双赢的局面。尤其是对中国,中国的经济体量接近东盟总量的5倍,东盟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且增速最快,中国未来发展必然会大幅受益于RCEP协定。事实上,中国近些年已经在逐渐向东南亚转移低端产业链,同时加速发展高端制造业,加入RCEP则将进一步加速这个进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RCEP是目前唯一一个将中日韩三国包裹在同一框架下的自贸协议。
一篇题为《说些不合时宜的话,不要夸大RCEP》的网文这样写道:“RCEP是什么?国内的互联网一片沸腾,我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好好看过RECP的协议,单纯靠几个名词就拼凑出一些想象。比如:全球最大自贸协定,美国围堵中国破产。前者是泛泛而谈,后者是过度想象。RCEP是全球最大的自贸协定嘛?从各项数据上来说,的确是。 但这个要拆开来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在10年前就启动了,90%的商品已经零关税了。另外,东盟不止和中国,和日韩新澳都有单独的自贸协定。不用算就知道,这个全球最大的自贸协定其实主要是存量整合,增量不大。 另外,当今世界,如果没有中、美欧的加入,谁也没法说是全球,只能是区域,即便是美国TPP,没有中国的加入,也不能说是全球,谈何最大?所以,冷静一点来看,RCEP是一个区域自由贸易协定。”
一篇题为《我国若实施“零关税”,会发生什么变化?》的网文,转载了原重庆市长黄奇帆于去年在名家讲堂上发表讲演的内容,黄奇帆在此次讲演中表示:中国如能实施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等于第二次“入世”。
黄奇帆在以《新时代,国际贸易新格局、新趋势》的主题演讲中指出:世界贸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新“规则”应运而生
三四十年前,国际贸易中有70%是成品贸易。到2010年,成品贸易量占到了40%,60%的贸易量为中间品的贸易,即零部件、原材料各种中间品的贸易;到了2018年,70%以上是中间品。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世界主要的贸易品,已不再由一个国家的一个企业生产,再卖到另一个国家,而是几十个国家,几百个企业,生产的上千个零部件互相组合,最终组成一个产品。所以,当今世界的产业链、产业巨头、产业竞争能力已不仅是核心技术的竞争和资本多少的竞争,更聚焦于产业链的控制能力。谁控制了产业链,谁就给出了行业标准。
黄奇帆在解释“三零”原则时指出:低关税在如今的世界贸易格局中已不再适应。如果一个产品,中间的环节要经过各个国家的海关和国界;外加铁路运输以及航空运输的费用叠加,这些都变成了关税的一个基数。所以只有零关税才能适应几十个国家,几百个企业共同制造一个产品。而这个产品又从最终的生产企业卖到世界各地,零关税在此过程中是最合理的。
其次是零壁垒:一个产业链涉及上百个企业,几十个国家。如果营商环境不同,跨国公司的资源配置和布局就会很麻烦。所以必须建立一个大体一致的营商环境,数十个国家之间才能协同生产一个产品,即营商环境要国际化,公平公正公开化。最后是零补贴:所谓零补贴,就是一个国家,为了争夺产业链,为了争夺企业落户,有意给这些企业一定的税务补助。但这个补贴会使得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国的布点发生扭曲。
“三零”原则就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的。对一般制造业来说,“三零”相当于国门打开,关税壁垒消除。各国互相约束,谁不符合标准,都可以互相抗议,互相监督。美国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三零”的概念,并希望到2010年,把关税降到5%以内,到2015年,把关税降到零。实际上,到2010年,WTO中的主要国家关税都降到了5%以下,但近七八年世界贸易的“三零”走向,并没有达成美国的期望。
以“三零”为原则纳入国际贸易体系,非常重要。中国如果在这方面做出成果,相当于第二次“入世”,会对中国在2035年成为世界的现代化大国、2050年成为全球强国,奠定基础。
那么如果关税归零了,会出现什么情况?黄奇帆进一步解释说:第一,中国货物贸易进口的中间品占进口关税的60%以上,所以对中间品实行零关税,将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二,由于零关税,生产成本的下降,必然会扩大企业进口中间品的采购空间,提升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掌控能力和全球化运营能力。当中国制造业实施零关税之时,对于在中国形成总部、中枢以及集团的龙头等各方面会有提升作用。第三,关税下降趋零的过程,有利于倒逼中国制造业提升自主品牌,自主创新,更主动的参与国际竞争。所以,关税下降将促进中国的生产力结构提升,加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利大于弊。
第二,中国地少人多,淡水资源是全球淡水资源的6%,土地和水要完全自给自足非常困难,所以充分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十分重要。第三,降低农产品关税有利于提高中国农产品市场供给质量,满足老百姓的基本需求;而巨大的农产品消费需求也有利于在与欧美国家有关农产品关税谈判中取得优势地位。所以,零关税对中国农业总体上起到了调剂补充作用,利大于弊。中国是能源、矿产的消费和进口大国。零关税的实施有利于降低能源和矿产的消费成本,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更平衡更协调。国内消费者是降低关税的最大受益者。所以零关税将带动国内消费,刺激商店零售,同时平衡进出口顺差。
零壁垒,即营商环境的国际化,中国企业走出去将会更方便。企业必须要有负面清单,实施“法无禁止都可为”,企业的自由度会相应增加。尊重知识产权。遵守合理的劳动保障制度。竞争中性。例如在招投标时,政府采购时,市场配置资源时,银行贷款提供资金时,不同所有制企业是同等国民待遇。政府开放市场。允许开设银行。开放一些投资禁区。
零补,要补在“刀口”上;补贴会扭曲市场竞争,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难度。少搞补贴,可以倒逼国企改革创新,自身更加健康;推进零补贴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有利于减少权力寻租。
黄奇帆表示,“三零”不等于全部归零;例如“三零”中的关税方面,不是百分之百的商品全部变成零关税,而是要有一个阶段性和趋势性。比如在日本和欧洲的贸易谈判中,日本对欧洲的货物,有86%的品种实施零关税,但还有14%的品种,用15年时间,逐步归零。也就是说要有一个阶段性、趋势性。
“三零”是要试验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出的任务就是要对全球自由贸易协定中的“三零”原则进行先行试验,营造在零壁垒中所提到的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