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为什么拒绝就莱猪进口公开辩论? - 台北一周
国民党主席江启臣下战帖,呼吁台湾总统蔡英文针对含莱克多巴胺的美国猪肉进口问题公开辩论,蔡英文最终还是拒绝了。虽然她宣称在野党应该在立法院质询,厘清争议,但绿营政治人物当年信誓旦旦反美牛、反美猪进口,如今面对美方压力自废武功,难以自圆其说,恐怕才是拒绝辩论的真相!
为阻挡含莱克多巴胺的美国猪肉进口台湾,国民党主席江启臣主动要求和总统蔡英文举行公开辩论,25日由党副秘书长李彦秀等人前往总统府,向蔡英文递送邀请函。
国民党当场表示,2010年马政府要签订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当时的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就曾要求与总统马英九辩论,蔡英文当时强调,事关台湾未来,马英九应该自己出来说清楚,结果马英九二话不说立即答应。现在,莱猪进口问题更牵涉到全民健康,蔡英文不能忘了自己的过去,拒绝和现在的国民党主席江启臣辩论。
可是蔡英文最终还是拒绝就莱猪问题公开辩论。她的理由是什么呢?蔡英文说,她没有闪躲,过去三次总统大选她都有和国民党辩论,她认为,江启臣也是立委,他应该尽立委的责任,到立法院就莱克多巴胺猪肉进口议题提出质询,厘清政策方向跟事实。
蔡英文还说,台湾是一个利伯维尔场,美生、美猪的开放,是让市场多一个选择,并不是要求国人一定要吃,她知道国内有一些不同意见,但她说,这是任何政党执政,都必须面临的问题。
面对蔡英文拒绝辩论,国民党主席江启臣的响应是,不管蔡英文到立院就莱猪进口问题做国情报告或辩论莱猪,都是在野党「希望协助总统与人民沟通」,他很遗憾蔡英文一再回避,令人失望。
国民党也质疑,当年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曾与马英九总统辩论ECFA,难道只有蔡主席可以跟总统辩论,江主席就不能跟蔡总统辩论吗?
其实,蔡英文拒绝就莱猪进口问题辩论,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包括蔡英文、苏贞昌等,几乎所有绿营政治人物,几年前都是强力反对含莱克多巴胺美牛、美猪进口的风云人物,当时马英九政府还只是开放30月龄以下的莱牛进口,莱猪则一概禁止,主要是因为马政府考虑到,台湾人每年吃猪肉的数量,几乎是吃牛肉的五倍到六倍;另一个重点是,中国人食用猪肉的习惯是「全猪皆可食」,包括所有的内脏甚至猪血,这些,欧美人不吃,在美国养猪场都是废弃物,而且残留更多的瘦肉精莱克多巴胺,因此即使联合国「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在美国压力下,2012年表决通过订定莱克多巴胺残留容许量,猪牛的肉和脂肪都是10ppb,肝脏为40ppb,肾脏为90ppb,但台湾当时仍断然拒绝开放美国莱猪进口,当时马政府的口号是「牛猪分离」,但几年之后,蔡英文执政,竟为美国莱猪、莱牛进口大开方便之门,完全不顾及国情民情、饮食习惯的差异。
莱克多巴胺到底有什么问题?如果有问题,为什么联合国「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会通过订定残留标准?
莱克多巴胺是瘦肉精的一种,在牛猪的饲料中掺入莱克多巴胺,能使牛猪成长速度加快,并增加瘦肉的比率,对饲养的业者来说,可缩短喂养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收入。美国等肉品出产国认为,这种瘦肉精,因为代谢快,所以它在牛猪身体内的残留量很低,远低于会导致人类中毒的剂量。
但人类摄食含莱克多巴胺的肉品过量的话,还是会引发心悸、心血管疾病,也可能出现恶心、头晕、手颤抖、心悸、血压上升等中毒症状。「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显然有考虑到欧美人士惯吃牛肉,因此残留容许量订得比较严格,必须在10ppb以下,但中国人善于把牛猪内脏烹煮成各式各样的美食,是否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考虑之内,不得而知。至于中国人吃猪肉制品的数量是牛肉的五、六倍,恐怕更不在该委员会的考虑之内了。
所以,当蔡英文径自宣布明年元旦起开放美国莱猪、莱牛进口之后,在台湾抗议声浪一波接一波,22日有五十几个劳工、环保、消费者保护等民间团体发起秋斗大游行,在总统府前的凯达格兰大道向蔡英文示威,五万多民众走上街头,要求蔡英文撤回开放莱猪进口的行政命令,行政院长苏贞昌下台负责。主办单位并表示,如果政府强行开放含莱克多巴胺的美国猪肉进口,他们将在12月31日夜宿凯达格兰大道抗争。
在各方压力下,台湾行政院长苏贞昌26日在立法院宣布五项管制措施,包括赴美查厂、新增货号、逐批查验、清楚标示、严格稽查等,做为弥补。
这是什么意思呢?以前没有进口来台的肉品厂,未来如果要新申请进口,就要经过台湾派员赴美查厂的程序,查厂后才能进口;至于已经进口肉品到台湾的厂商,则将针对进口肉品逐批查验。也就是说,所有进口到台湾的肉品都要符合联合国安全残留容许量的标准,而且无论是查厂或逐批查验,都不是只对美国肉品,是对所有国家。
事实上美国并不是所有猪肉都含莱克多巴胺,因为国际间的疑虑,美国养猪场也正逐渐减少在饲料中添加莱克多巴胺,现在含莱剂的美国猪只占20%,而且包括中国大陆和欧盟都禁止含有莱克多巴胺的美国猪肉牛肉进口,台湾如果只为了中美贸易,换取美国协助加入多边国际组织,竟然必须「走在时代尖端」,冒一定的健康风险,这种进口措施能否让台湾民众接受,恐怕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