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鬣蜥2020年移除量首破萬隻 擴散8縣市屏東抓最多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6日電)林務局今天表示,綠鬣蜥氾濫,吃葉菜、破壞魚塭,已依野保法公告為首個有害外來物種,今年移除數量首度破萬、達1萬4536隻,屏東縣移除8570隻最多,並控制在8個縣市內。
綠鬣蜥小百科
美洲鬣蜥(Iguana iguana)又稱綠鬣蜥,是原產於中南美洲的陸域爬蟲類動物,屬於大型蜥蜴,每次繁殖可產20-70顆卵,在無天敵且氣候合適的環境下,可在野外快速建立族群繁衍,現已於包括台灣在內的15個國家發現入侵族群。
綠鬣蜥產生的危害,包括因其挖土的習性可能損害河堤基礎設施,造成農業、觀光、食物與生物安全威脅,帶來電線短路停電及道路塌陷或堤岸侵蝕等直接經濟損失,也可能破壞植被並與原生物種競爭,影響本土生態。
台灣政府在109年將美洲綠鬣蜥公告為有害生態環境之原非我國原生種陸域野生動物。公告後飼養美洲綠鬣蜥需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登記備查,且未經主管機關同意不得繁殖,以杜絕目前美洲綠鬣蜥寵物棄養及任意繁殖情形。
包含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和台東縣,並以高、屏最多,棲息在溪流兩側、沙洲和池塘,可長到1、2公尺高。
她強調,已補助地方政府加強野外移除,2016年移除527隻、2017年2365隻、2018年3657隻、2019年8068隻,今年突破萬隻、達1萬4536隻,控制在上述8個縣市內。
其中,屏東縣移除8570隻、高雄市3220隻、嘉義縣1549隻、台南市689隻、彰化縣324隻、台東縣100隻、台中市41隻,以及其他43隻。
另外,林務局2015年6月就禁止綠鬣蜥進口,申請案都駁回,今年也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將綠鬣蜥公告為首個台灣有害外來物種,須登記才能飼養,且不能繁殖,否則可以開罰新台幣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鍰;目前統計登記數量為653隻。(編輯:陳政偉)10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