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进“疫苗外交” 旨在“一举多得”
2020-12-11T10:26:37.796Z
(德国之声中文网)对于中国来说,这一疫苗战略可谓一举多得:可以转移各国对中国在疫情初期应对不力的批评和愤怒,可以提高本国生物技术企业的国际知名度,同时还可以扩大中国在亚洲及其他地区的影响力。美国国际关系协会的全球卫生问题高级研究院黄严忠对法新社表示:"毫无疑问,中国正在推行疫苗外交,以恢复其一度受损的国际形象。""疫苗已经成为中国扩展全球影响力和解决地缘政治冲突的工具。"
新冠疫情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后,中国发起口罩外交,向各国出口了数以千万计的口罩和防护服,并派出医疗队帮助疫情严重的欧洲和非洲国家。现在,随着一些西方大型制药公司先后推出各自的疫苗产品,北京也在第一时间同很多国家签署了提供疫苗的协定,其中包括一些同北京存在争议的国家。例如,中国先后同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签署了提供中国产疫苗的协定,长期以来,上述两国因中国在南中国海的扩张行为都对北京颇有微词。
今年八月,中国总理李克强曾承诺向湄公河沿岸国家优先提供疫苗,因中国在上游大建水利工程,使湄公河沿岸国家的干旱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新加坡尤索夫伊萨研究所的一份报告称,"中国的疫苗外交绝不是没有先决条件的。北京可能会通过捐赠疫苗推进其地区进程,特别是在南中国海等敏感议题上。"
黄严忠表示,习近平有关将中国疫苗作为"公共财产"的承诺,有助于北京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领袖,而特朗普政府"美国第一"的策略也间接地对北京的努力起到了推动作用,比如华盛顿并未参与一项全球公平分配疫苗的倡议。由于该倡议只能覆盖全球中低收入人口的20%,疫苗企业仍会拥有极大的商机。中国正在扩大疫苗生产能力,计划明年生产十亿剂疫苗。另外,由于中国已经基本控制住了疫情,疫苗的出口能力将大幅增加。香港经纪公司Essence Securities预计,中国只需占领中低收入国家15%的市场,即可实现29亿美元的疫苗营业额。
中国有四款疫苗进入了最后的临床试验阶段,并正在巴西、阿联酋和土耳其等国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但同西方各主要制药公司的疫苗不同,外界很少获悉有关中国疫苗安全性和功效的数据。有鉴于此,对中国疫苗的订购热情并不尽如人意,伦敦咨询公司Airfinity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中旬,阿斯利康(AstraZeneca)预购量为24亿剂,辉瑞公司(Pfizer)的订购量大约为10亿剂,而中国新冠疫苗的龙头企业科兴(Sinovac)和国药集团(Sinopharm)的总预定量尚不足5亿剂,其中大部分来自参与临床试验的国家。
鉴于过去几年当中,中国曾多次爆发涉及疫苗质量问题的丑闻,中国新冠疫苗在国际间是否会被广泛接受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不过,韩国首尔疫苗研究所所长杰罗米·金(Jerome Kim)对德国之声表示,民众没有理由对中国的疫苗监督机构以及中国出产的疫苗缺乏信任,"我们知道,无论是 Sinovac,还是Sinopharm,上述两家中国药企研发的疫苗都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前期预审机制的批准。这也就是说上述疫苗是有资格通过联合国机构向全球派发使用的。"
然而,皮尤中心此前发布的一项国际民调则显示,疫情发生后,很多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和信任度明显下降。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卡萨姆(Natasha Kassam )表示:"在对中国充满不信任感的国家中,民众对中国疫苗也将同样缺乏信任。"
达扬/叶宣(法新社等)
© 2020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