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日本“在华遗孤”渴求获得政府认定

【共同社12月17日电】希望承认我是日本人……因二战结束前后的混乱和贫穷等,许多日本人的孩子在中国与亲生父母离散,战后75年的如今仍有人未被日本政府认定为“在华遗孤”。其本人和知道当时情况的相关人士等年事渐高,证明日本人身份变得困难,支援者等呼吁政府积极救济。

“因生活困难,无力抚养,把5岁的女儿托付给你。”出生于旧满洲(现中国东北)哈尔滨、现居熊本县菊阳町的郜凤琴(76岁)拿出一张褪色的陈旧信纸。这是作为长野县赴华开拓团成员的生母1949年6月给中国人养父留下的字据。

小时候被周围的孩子欺负说是“日本鬼子”。18岁时结了婚,但丈夫知道她是日本人的孩子后态度骤变,冷淡地说让她“滚回国”,之后不久便离了婚。养父把字据交给郜凤琴是在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的1972年。知道自己的身份来历后,她萌生了“想回日本”的想法,于是找当地公安局商量,开始搜寻亲生父母。

1982年,郜凤琴与参加访华调查团的生母在哈尔滨重逢,两人都落下眼泪。但生母闭口不谈其父亲。之后,郜凤琴给生母寄信等但未有回音,失去了联系。

获得遗孤认定需要证明父母是日本人。郜凤琴向厚生劳动省申请但遭驳回。据分析,或因其为非婚生子女而没有户籍,缺少父亲的证明。她在支援团体的帮助下收集证言等,但状况没有变化,约10年前从他人口中得知生母已去世。

郜凤琴在2年前与1987年回到日本的遗孤、支援者庄山纮宇(82岁)再婚,作为配偶实现了“回国”。虽然她不会说日语,但夫妻俩生活和睦。“回到故乡很高兴。但有与自己类似境遇的人在中国还有几百人。”郜凤琴希望日本政府灵活处理。

政府迄今认定的遗孤有2818人,最后的认定是在2012年。满蒙开拓和平纪念馆(长野县阿智村)馆长寺泽秀文表示,虽然持续援助十几人的认定工作,但“随时间流逝,很难找出新的证据”。

熟悉在华遗孤问题的神户大学教授浅野慎一指出:“成为遗孤并不是自己的责任,原因在于战前战后政府的政策。”他主张称:“政府应该公开缺少什么证明、为何无法认定等信息,向他们伸出援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