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要财经新闻一周回顾
以下为路透中文新闻为您整理的一周(11月30日-12月4日)中国重要财经新闻:
【政治/外交】
--中芯国际和中国海油被加入美国防部黑名单,中美关系或再降温
美国特朗普政府周四将中芯国际和中国海洋石油(简称中国海油)加入了据称与中国军方有关联公司的黑名单中,此举可能会在当选总统拜登上任前让美中紧张关系升级。
--《焦点》美国将中共党员及家属赴美签证最长有效期从10年缩短为一个月
美国国务院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发布了限制中国共产党党员及其家属赴美旅行的规定。
--美司法部想与孟晚舟达成交易,有条件让她回国--消息
一位知情消息人士透露,美国司法部正在与华为CFO孟晚舟的律师团队讨论一项协议,让她得以从加拿大回到中国。
--《焦点》外国公司问责法案送交特朗普,提高中资企业在美上市门槛
美国众议院周三通过一项法案,当中明定若中资企业不遵守美国审计规定,则将自美国交易所摘牌;这给予特朗普在离任前又一个威胁北京的工具。
--美国禁止从中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口棉花,指其强迫维族穆斯林劳动
美国特朗普政府周三扩大对中国新疆的经济施压,禁止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口棉花,称其强迫被拘押的维吾尔族穆斯林劳动。
对此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称,美国政客一直在炮制强迫劳动的虚假新闻,美国的行为破坏了市场规则。
--美中贸易:拜登不会立即解除与中国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NYT
纽约时报(NYT)报导,美国总统当选人拜登不会立即采取行动解除由特朗普与中国签署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
对此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表示,双方应本着互相尊重、平等协商的精神加以妥善解决。
--美国宣布制裁中国电子进出口有限公司,称其支持委内瑞拉总统破坏民主的努力
美国宣布对中国电子进出口有限公司(CEIEC)实施制裁,指责该公司支持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Nicolas Maduro)破坏民主的努力。
对此中国外交部回应称,中国敦促美国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以实际行动纠正错误,撤销各种名目的非法制裁;中国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本国企业的正当权益。
--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誓言加大对美国投资中国的审查力度
美国国会一个跨党派咨询机构誓言要加大对美国投资中国公司的审查力度,警告称对中国投资既对投资者构成风险,而且这些资金也可能资助了中国的军事化,从而给美国构成直接威胁。
--千余名中国研究人员离美,中国特工已经瞄准拜登团队--美国官员
美国高级安全官员周三称,在美国打击其声称的技术盗窃活动的背景下,已有1,000余名中国研究人员离开美国,并称中国特工已经瞄准即将上任的拜登政府。
--特朗普政府查与中国军方关联的公司,查到了美国大公司头上
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在确认与中国军方有关联的公司,可能限制向这些公司的出口。一些美国大公司被牵涉其中。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称中国是二战以来全球民主和自由面临的最大威胁
美国最高情报官员表示,中国是二战以来全球民主和自由面临的最大威胁,并称中国一心想要主宰全球。此前,特朗普政府发布了限制中国共产党党员及其家属赴美旅行的规定。
--中国外交部称对美国在涉港问题上表现恶劣的四人实施制裁,禁止入港澳
在美国宣布再制裁四名中港官员后,中国亦作出反击,中国外交部周一表示,针对美方的错误行径,决定对美方在涉港问题上表现恶劣的四人实施制裁,有关人士将被禁止进入香港和澳门。
--针对美国对中方赴美人员问询排查鉴别共产党员身份,中国外交部称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
针对美国对中方赴美人员问询排查鉴别共产党员身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停止有关错误行径,停止意识形态对立,停止对中方的无理打压。
--对于北约将发布报告应对中国崛起,中国外交部称希望北约树立正确中国观
对于有报导称北约将发布一份报告,指北约未来10年里必须更谨慎思考如何应对中国及其军事崛起态势,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表示,希望北约能够树立正确的中国观,理性看待中国发展和外交政策,中国愿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北约开展对话与合作。
--美国指责中国“公然违反”对朝鲜的制裁,悬赏五百万美元征求逃避制裁信息
美国国务院指责中国“公然违反”对朝鲜实施国际制裁的义务,并表示,华盛顿将向提供有关朝鲜逃避制裁信息的人士提供高达500万美元的奖赏。
对此中国外交部表示,奉劝美国多做一些有助于推动半岛问题政治进程的事,并呼吁联合国安理会尽快启动决议可逆条款的讨论,对制裁措施特别是民生领域的规定作出必要的调整,为半岛问题政治解决创造条件。
--美澳研制高超音速导弹对抗中国,中国外交部:为扩张武备找借口
针对媒体报导美国和澳大利亚研制高超音速导弹对抗中国,中国外交部华春莹周四回应称,美澳此举是为扩张武备找借口,给地区乃至世界的安全增加了不稳定的因素,中国对此表示关切。
--中国驻美大使:没有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后疫情世界”不会稳定
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在中美研究中心2020年会的开场讲话中指出,没有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后疫情世界”不会稳定,全球治理也不会有效。因此,现在是认真思考这一至关重要的双边关系的时候了。
--中澳关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推文惹怒澳洲,澳总理要求中国道歉
澳洲总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说,堪培拉正要求北京就一则推文道歉,指该推文载有澳洲士兵将刀架在阿富汗儿童喉咙上的不实图片。
中国驻澳洲大使馆表示,澳洲政治人物“错误解读”一则推文,并试图煽动民族主义情绪。该则推文中有一张经过数码修改的图片,显示一名澳洲士兵握着染血的刀子抵在一名阿富汗儿童的脖子上。
--澳洲考虑向WTO状告中国对其大麦征收关税
澳洲贸易部长伯明翰(Simon Birmingham)表示,针对中国决定对澳洲大麦征收出口关税,澳洲打算上诉至世界贸易组织(WTO)。
--为避开中国的高额关税,澳洲富邑将把出口中国的葡萄酒改销其他国家
全球最大的葡萄酒上市公司--澳洲富邑葡萄酒集团(TWE)表示,将把数十万箱原本要运往中国的葡萄酒改运往其他国家,以避免缴纳高额关税。此举打击该公司股价重挫,因为其承认在中国这个最大市场的前景不明。
--欧盟提议和美国组成后特朗普时期新联盟,力抗中国威胁--金融时报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一项计划草案称,欧盟正寻求与美国结成新联盟,以消除特朗普时期的紧张局势,并应对中国带来的挑战。
--华为孟晚舟在加被拘两年,中国驻加大使电话慰问并称“公道自在人心”
华为“长公主”孟晚舟被加拿大拘留整整两年。中国驻加拿大大使丛培武周一同孟晚舟通电话表达慰问。他指出“公道自在人心”,并称中国政府将继续敦促加拿大认真对待中国的严正立场和关切,纠正错误作法。
--英国要求国内通信企业明年9月后禁止在5G网络中使用新的华为设备
英国政府周一表示,英国通信企业在2021年9月后禁止安装华为5G新设备,这是自高速移动网络清除华为设备的部分计划。
--韩国手游在中国获许可,提升两国关系回暖希望
韩国总统办公室表示,中国已向一款韩国手游颁发了许可,提升了两国关系改善的希望,并推升游戏和娱乐业者股价。
--香港前立法会议员许智峰宣布流亡并退出民主党,未决定在哪个国家停留
香港前立法会议员许智峰周四在社交媒体facebook上宣布流亡,并退出民主党,称暂别香港,但未决定在哪个国家停留。
【经济】
--《焦点》中国11月官方PMI加快扩张,四季度经济恢复态势进一步明确
随着产需两端的协同发力与进出口形势的稳步向好,中国11月官方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双双加快扩张步伐,分别创下逾三年和近八年半高位,显示国内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持续加快,经济恢复态势进一步明确,四季度经济有望在预期中稳定上行。
--中国数据:11月财新制造业PMI跃升至10年高位,供需向好经济恢复持续加速
财新11月中国制造业PMI延续在扩张轨道上加大步伐,并超预期升至10年高位,供给与需求的同步向好助推就业明显改善,疫情后经济的恢复正持续加速;不过,考虑到内外部不确定因素仍存,宽松政策何时退出仍需从长计议。
--中国数据:财新11月服务业PMI创逾十年半次高位,供需两旺复苏节奏继续加快
财新11月中国服务业PMI创逾十年半次高位,其中新接业务总量录得逾十年半最高水平,业界对前景的信心也改善至九年半以来最高。供需两旺带动服务业活动大幅增长,带动用工数量创下略逾十年来最快增速,服务业者也加速上调收费价格。
--习近平:维护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和保护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要维护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加强事关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保护,依法管理涉及国家安全的知识产权对外转让行为;并完善知识产权反垄断、公平竞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形成正当有力的制约手段。
--中国总理:要坚持开放合作提升贸易自由便利水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顺畅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周一就下阶段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提出建议称,要着力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坚持开放合作,提升本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顺畅。
--中国国常会:加快完成RCEP国内核准程序,落实投资负面清单承诺
中国国务院周二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做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有关工作,要求加快完成国内核准程序,落实投资负面清单承诺,清单之外不得新增外商投资限制。
--中国副总理:加强监管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政府保障和市场手段并用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韩正表示,要加强住房发展顶层设计,研究好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两个体系,更好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日常监管,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
--中国发改委:未来五年三大区域拟新开工建设城际铁路和市域铁路约1万公里
稳投资仍是中国未来几年稳经济的重要手段。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称,推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中国重大战略部署。未来五年,三大区域计划新开工建设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约1万公里,到2025年基本形成区域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骨架网络,形成城市群1-2小时交通圈和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
--中国正积极推进出口管制法相关配套立法工作,清单将适时公布--商务部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高峰称,中国正在积极推进出口管制法相关配套法规的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管制清单并将适时发布。而之前涉及出口管制的相关条例后附管制清单,现在仍在有效施行。
--中国商务部:外贸持续回稳向好但仍面临诸多不确定,供应链循环仍存堵点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中国外贸持续回稳向好,但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际需求总体不振,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仍存堵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外贸发展仍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市场热谈》中国不断释放积极入新群的信号,进入CPTPP的路怎么走?
从持“开放态度”到“积极考虑”,中国对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抛出橄榄枝。现时虽然谈判尚未正式启动,但了解情况的人士指出,相关前期评估筹备工作已经进行。
--中国商务部:美对华扎带反补贴案认定“人民币汇率低估”,严重违反国际规则
中国商务部表示,近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中国扎带反补贴案初裁结果,裁定中国涉案企业的补贴幅度为122.5%。其中认定“人民币汇率低估”,并借用美在以往对华反补贴案件中贷款项目的最高税率裁出10.54%的补贴幅度,该做法严重违反有关国际规则。
--中国央行行长:防止财政赤字货币化,在财政和央行两个“钱袋子”间建起“防火墙”
中国央行行长易纲发表文章称,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规则性和透明度,建立制度化的货币政策沟通机制,有效管理和引导预期;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健全利率走廊机制,破除贷款利率隐形下限,从制度上解决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中国财长:合理确定政府债券规模,适度加强省级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的责任
中国财政部长刘昆指出,进一步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要根据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的需要以及财政可持续的要求,合理确定政府债券规模;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严禁地方政府以企业债务形式增加隐性债务。
--中国明年可争取7-8%或以上增速,建议GDP不再作为挂帅指标--货币政策委员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表示,中国经济从疫情冲击中率先恢复,今年可争取2%左右的增长;正常情况下,明年可以争取7%-8%或以上的增长率,但不是重返高增长轨道,“因为今年的基数低,仍属恢复性的增长,今年明年两年增速达到5%左右应该是一个不错的状态。”
--《中国数据观测》11月进出口同比增幅料进一步回暖,圣诞旺季外需升温
路透综合24家机构预测中值显示,尽管海外疫情出现反复,但伴随圣诞旺季来临,外需持续回暖,加之中国国内经济的稳健复苏与内需持续恢复,11月以美元计价出口和进口同比增速均进一步回暖,贸易顺差有所收窄。
--《焦点》代持打新风波下的深圳楼市是“房住不炒”还是“房炒不住”?
中国深圳楼市在715重磅调控后的短暂平静最近被打破,热热闹闹的“代持打新”让其再回聚光灯下。尽管限价政策下新房、二手房价格倒挂在热点城市屡见不鲜,但深圳此番景象,在监管层强调房地产是现阶段中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当下,依然让人质疑:当地究竟是“房住不炒”,还是“房炒不住”?
【金融】
--《分析》中国央行MLF意外“加餐”放长钱,助降银行成本降准暂无望
面对高企的同业存单利率,中国央行周一意外“加餐”,进行了本月第二次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业内人士称,在信用债违约忧虑缓解后,央行打破今年以来每月仅一次MLF操作惯例再投长钱,帮助银行降低资金成本,最终目的在于给实体经济融资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他们并表示,央行此举打消了短期内降准的可能性,除以逆回购等保证流动性合理充裕外,不排除未来还会根据需要增加类似这种MLF操作的可能,政策工具的使用上预计会更为灵活。
--路透调查:中国央行MLF送暖无关政策放松,预期难逆关注跨年资金压力
2020年第12期中国固定收益市场展望调查显示,尽管11月末央行意外加做MLF(中期借贷便利)为市场送温暖,但不意味着政策态度将转松;一年期定存基准利率、公开市场逆回购和MLF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以及存款准备金率在12月均无任何变动预期。
--中国银保监会郭树清:承诺低风险高收益就是诈骗,房地产是最大“灰犀牛”
中国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承诺低风险高收益就是诈骗,要对金融科技巨头,采取特殊的创新监管办法;房地产是现阶段中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坚决抑制房地产泡沫。
--中国银保监:坚决打击偏离实体经济需求、危害金融稳定的“伪创新”“乱创新”
蚂蚁集团IPO本月初被紧急叫停,凸显金融创新与监管之间的矛盾。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曹宇周六表示,监管者要处理好加强监管与支持创新的关系,坚决打击偏离实体经济需求、危害金融稳定、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伪创新”、“乱创新”行为。
--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落地,后续附加监管要求将设合理过渡期
中国央行、银保监会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并明确后续还将制定附加监管要求,推动系统重要性银行降低复杂性和系统性风险,防范“大而不能倒”风险。分析人士认为,随着本次评估办法的实施,中国银行业将真正迎来差异化监管时代。
--中国央行副行长: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使用人民币投资境内债券和股票
中国央行副行长刘桂平表示,下一步将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自主开放,扩大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使用人民币投资境内债券和股票,优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安排,提升资本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效率。
--中国外管局:扩大QDLP/QDIE试点规模和范围,满足境内投资者全球配置资产需求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负责人透露,近期将分别扩大上海、北京和深圳三地合格境内有限合伙(QDLP)/投资企业(QDIE)试点规模,进一步满足境内投资者全球配置资产的需求。
--中国将常态化发放QDII额度,全面放宽直接投资领域外资准入--外管局副局长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郑薇表示,将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推动实现符合国际惯例的证券投资开放政策,常态化地发放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额度,实施“跨境理财通”试点,整合金融市场开放渠道。
--中国债市双向开放提速,监管正研讨“南向通”框架性方案--中国金融时报
中国央行旗下金融时报报导称,中国央行正在同香港货币当局一道,会同各方研究探讨“南向通”的框架性方案,债券市场双向开放有望迎来新进展。
--《图表新闻》境外机构11月增持近千亿中国债券,“入富”门开启高利差吸引
中债登和上清所的最新数据显示,境外机构11月增持967亿元人民币中国债券,较上月增近八成;月末持有人民币债券总额达到30,915亿元,占比续升至3.07%。在“入富”大门开启后,较海外债券存在绝对利差优势的中国债市,吸引境外机构踊跃交投。
--中国央行:11月SLF操作81.5亿创半年新高,PSL净归还1,588亿为单月最多
中国央行公布数据显示,为满足金融机构临时性流动性需求,11月对金融机构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SLF)共81.5亿元人民币,发挥了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维护了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期末常备借贷便利余额为81亿元。
--香港将与内地在互联互通基础上,争取推出股票和债券相关衍生工具--金管局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表示,未来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配置的需求将有长期上升趋势,对风险管理的需求增加;金管局下一步会和内地紧密合作,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争取推出股票和债券相关的衍生工具,满足市场需求。
--澳门政府称关于探讨在博彩娱乐场内使用数字化人民币的报导“不实”
澳门博彩监察协调局称,就有媒体指澳门博彩监察协调局与幸运博彩承批公司探讨在博彩娱乐场内使用数字化人民币,属“不实报导”。
--中国支持中小银行专项债发行将启动,广东拔得头筹下周一发100亿元
中国广东省公告称,将于下周一(7日)在银行间市场发行100亿元人民币的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券,期限为10年。这标志着支持中小银行专项地方债发行将正式启动。
--《图表新闻》中资银行第三季获利表现改善,可望咸鱼翻身
中资银行第三季获利下降幅度较前一季来得小,暗示这个估值接近五年低点的板块可望咸鱼翻身。
【固定收益】
--《图表新闻》中国11月地方债发行利率逆转连六月升势,发行规模创年内最低
新增地方债发行在10月份收尾后,中国11月地方债发行规模大幅减少,累计发行1,383.6425亿元人民币,创年内最低。而截至11月底,今年地方债发行规模达到6.26万亿元,刷新10月份创下的纪录高点。
--中国华晨集团债券持有人要求撤销重整申请,不逃废债并制定合理偿债计划
10月以来华晨和永煤两家地方国企的债券违约,一度引爆中国信用债市场风险,后续处置仍受关注。华晨汽车集团五只债券持有人会议周一召开,会议通过了要求华晨集团撤销重整申请、停止处置资产行为等议案。
--中国永煤两期违约债周二付息,媒体称平煤20%股权拟无偿注入母公司豫能化
中国永城煤电控股集团公告,已将第二批违约的两期超短融“20永煤SCP004”和“20永煤SCP007”应付利息转至付息账户。此前公司曾提出和第一只违约债类似的解决方案,即“先行兑付50%本金,剩余本金展期。”
--中国地方政府为国企提供支持料将更具选择性,对违约容忍度可能提高--标普
评级公司标普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地方政府为国企提供支持的资源变少。由于地方政府在努力走出新冠疫情的冲击,其在向国企提供支持时可能变得更有选择性,同时可能会提高对国企违约的容忍度。
--中国交易商协会调查东海基金,因涉嫌为发行人提供便利及操纵市场等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宣布,将对东海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开展自律调查,因涉嫌为发行人违规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提供便利及涉嫌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
--中国国开行425亿元债券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开启境内人民币债先河
金融时报周五报导,中国最大政策性银行之一的国家开发银行发行的425亿元人民币金融债,周四(3日)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为中国境内人民币债券在新交所首次挂牌。
--新债招标:进出口行六个月DR007基准浮息债利差44bp,新基准浮息债起航
中国首只以存款类机构七天质押回购加权利率(DR007)的浮息债周五起航,健全基准利率体系更进一步。业内人士透露,进出口银行上午招标发行的DR007为基准六个月期浮息债,中标利率为2.60%,对应的利差为44个基点(bp),投标倍数为7.19倍。
【外汇】
--《焦点》美联储宽松不停步,看样子12月人民币还能涨
11月人民币兑美元即期继续大涨1.78%实现六个月连升,录得六年来最长月线连涨期。分析人士认为,市场预期美联储将采取更多宽松措施,美元走弱趋势或难以扭转,12月人民币可能以七连升强势收官2020年。
--中国外管局发放年内第三轮42.96亿美元QDII额度,审批趋于常态化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11月末再次发放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额度,这已是年内第三轮,表明QDII额度审批趋于常态化。国家外管局发布的审批情况表显示,截至11月30日,QDII额度达1,166.99亿美元,上次新增(11月8日)后则为1,124.03亿美元,增加了42.96亿美元。
--中国原外管局官员:慎言人民币汇率新周期,未现明显“追涨杀跌”羊群效应
人民币兑美元自6月开启升势仍未停步,人民币升值新周期之说盛起,对此中国国家外管局国际收支司前司长管涛表示,应慎言人民币汇率新周期,且在这波升势中境内外汇交易主体保持了理性,未出现明显的“追涨杀跌”的顺周期羊群效应,表明市场主体适应汇率双向波动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图表新闻》人民币/美元即期11月成交量环比劲增五成并创出纪录新高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最新公布的人民币外汇月度统计数据显示,11月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成交较上月上升49.9%至58,099.1亿元,创出历史纪录;11月主要品种成交量环比增逾三成,部分是由于10月有国庆长假,交易日较少。
【证券/行业】
--中国证监会主席: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构建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的环境
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发表文章称,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拓宽直接融资入口;进一步健全退市制度,畅通多元退出渠道,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强化优胜劣汰;大力推动长期资金入市,加快构建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环境。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增强退市刚性决不允许“久拖不退”,提高注册制适应性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表示,将健全常态化退市机制,对于严重财务造假的“害群之马”、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空壳僵屍”,增强退市刚性,决不允许“久拖不退”;同时要扩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上市公司的产业先进性,淘汰低效供给,提高核心竞争力。
--香港新股:京东健康定价70.58港元,创今年香港最大规模IPO--销售文件
销售文件显示,京东健康股票定价为每股70.58港元(9.10美元),筹资约34.8亿美元,为香港今年最大规模的首次公开发行(IPO)。
--《独家新闻》中印关系紧张之际,蚂蚁考虑出售在Paytm的股份--消息人士
据直接了解情况的人士透露,中国金融科技巨擘蚂蚁集团正在考虑出售其所持的印度数字支付处理公司Paytm 30%的股份。目前,中印两国关系紧张,且印度国内数字支付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
--香港新股:京东物流正挑选银行协助IPO,规模多达30亿美元--消息
- 两名直接知情消息人士表示,京东物流已经要求多家银行投递标案担任该公司香港首次公开发行(IPO)的主办行,规模多达30亿美元,目前计划2021上半年推出IPO交易。
--华为禁令下其他品牌渔人得利,第四季全球智能手机产量料续增--TrendForce
市场研究机构--集邦科技(TrendForce)发表报告预期,第四季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将持续受到华为禁令的效应影响,受惠的各品牌仍将维持积极生产备料模式,加上苹果新机挹注,该季生产总量可望达3.51亿部,按季增4%。
--京东、顺丰和凯雷在竞购韩国希杰的中国物流业务,价值10亿美元--消息
知情消息人士称,中国网络零售商京东、快递公司顺丰集团和凯雷投资集团(Carlyle Group)正在竞购韩国综合企业希杰(CJ)集团的中国物流业务,交易价值或超过10亿美元。
--戴姆勒与中国北汽福田表示,将开始在华生产梅赛德斯-奔驰卡车
德国戴姆勒及其在中国的商用车合作伙伴北汽福田汽车表示,将投资38亿元人民币(5.7921亿美元)在北京生产梅赛德斯-奔驰品牌的重型卡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