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保监官员“严批”信托业热衷投机、阳奉阴违 未来将巩固严监管态势
路透北京12月9日 - 今年以来信托公司爆雷不断。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最新讲话直言,信托公司展业、盈利逻辑均存在错位,热衷于投机并发展形成浓厚的江湖草莽气息,各种跨越监管红线、阳奉阴违的现象频繁发生;大量存在损害委托人和受益人利益的行为。
银保监会网站刊登其在中国信托业年会上的讲话并强调,信托公司要树立赚“辛苦钱”的理念,杜绝与监管博弈的心态,今后严监管、强监管态势将进一步巩固,监管问责也将更加严格。
黄洪指出,信托公司虽表面认可受托人的定位,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发生偏离。如将委托人的信任建立在明示或暗示的刚性兑付,而非自己的忠实品格和专业水准上,将信托业务从直接融资做成了间接融资,从“代人理财”做成了“自己理财”,从表外业务做成了表内业务。
再如,资金信托业务作为目前信托公司的主流业务,主要从融资端发起,信托公司在开展该类业务时主要围绕融资人的需求创设信托产品,对融资人利益的关注多于对委托人和受益人利益的关注,这实际上违背了以受益人为核心的信托规律,展业逻辑存在错位。
同时,信托公司在当前资金信托业务模式下获取的主要是利差收入,违背了信托公司以管理费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准则,盈利逻辑也存在错位。
第二,信托公司在守正文化方面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不够坦荡,热衷于投机,利用信托制度的灵活性到处找缝隙、钻空子,千方百计为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和限制性领域的资金融通提供便利,导致灵活性这一信托制度的最大优势没有服务于委托人的正当需求,反而成为市场乱象的重要诱因。
二是不够规矩。从投机主义发展而来形成了行业浓厚的江湖草莽气息,进而发展为漠视规则和纪律,各种跨越监管红线、阳奉阴违的现象频繁发生。
“比如压降信托融资类业务是去年底监管部门就提出的要求,但今年上半年部分信托公司仍然迅猛发展,结果下半年面临极重的压降任务。”黄洪称。
三是不够担当,没有改变“我是小块头”“只管闷声发大财”等思维定势,在服务实体经济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口号多于行动,扰乱宏观调控却得心应手,与当前信托业在金融业的整体地位不相匹配。
第三,未完全做到对委托人的勤勉尽责。
一是大量存在损害委托人和受益人利益的行为。当前信托业在受托履职管理的全流程各环节均存在瑕疵,比如产品推介时夸大收益淡化风险,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落实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未如实揭示项目风险信息,甚至隐瞒资金真实投向;投后管理不完善,信托资金被挪用甚至无法回收等。
二是缺乏积极管理运用信托财产的主动性。过度强调转型面临的困难和障碍,依然对通过简单的影子银行业务和通道类业务盈利存在路径依赖和幻想,主要提供同质化、低端化的信托产品。
第四,专业不强。信托公司普遍存在风险管理粗放的问题,仍遵循传统类信贷业务的风控模式,采取较为原始的人工评估、财务评估和经验评估方式进行风险识别和管理;公司治理和内控制度不健全,部分信托公司的前台业务部门独立性过高,不像信托公司的内设团队,更像是承包信托公司牌照的个体户。
**未来将巩固强监管态势**
黄洪称,信托业应养成遵规守纪的习惯,通过合规守法经营创造利润,赚清清爽爽的钱。要配合监管、拥抱监管,严格执行监管规定。要杜绝与监管博弈的心态,不通过变通或绕开监管规定开展信托业务,更不能以此寻求相对于其他信托公司的不正当竞争优势。
“今后严监管、强监管态势将进一步巩固,监管问责也将更加严格,...这一点,信托公司和各银保监局都要坚信不移。”他称。
第二,信托业要树立赚“辛苦钱”的理念,不要总打量着利用全能性金融牌照的优势,靠投机赚钱。如果行业迟迟不能扭转投机的风气,全能性金融牌照这一信托公司最大的政策优势将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基础。
他并指出,信托公式要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探索构建与信托业特点相匹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产品设计、产品营销、尽职调查、信息披露、风险揭示、投后管理等全流程增强受托管理能力,消除受托履职瑕疵,将风险与收益切实让渡给投资者,实现“卖者尽责”基础上的“买者自负”。
提升专业化资产管理能力,发挥信托公司投融资兼备的制度优势,为企业提供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金融需求场景下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走专业化、精细化道路。(完)
参看详情,请点选银保监会网站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