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观点:中国11月信贷和社融增量近预期 企业债融资因永煤事件受创
路透上海12月9日 - 中国央行周三公布,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3万亿元,接近路透1.4万亿的调查中值;当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0.7%,高于10月的10.5%,以及10.5%的路透调查中值。
央行数据并显示,1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71.49万亿元,同比增长12.8%,此前路透调查中值为12.9%。
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3万亿元人民币,略高于此前2.08万亿的路透调查中值,比上年同期多1,406亿元;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3.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
数据并显示,11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53万亿元,同比多增1,676亿元。
主要数据:
--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3万亿元,路透调查中值14,000亿元
--11月末M2同比增长10.7%,路透调查中值10.5%
--1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71.49万亿元,同比增长12.8%,路透调查中值12.9%
--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13万亿元,路透调查中值20,750亿
--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283.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
以下为市场人士的评论:
--中信证券固收研究团队:
11月居民中长贷同比增量继续减少,或与去年同期较高的商品住宅销售基数相关;从商品房销售高频数据看,当前房屋销售仍在改善,预计居民中长贷需求继续温和增长。企业中长贷同比仍有多增,但同比增量也在下滑。
11月表外融资总规模基本不变,委托贷款的持续好转或与企业流动性储备增加提振委托贷款供给相关;近期信托行业相关监管行动不断,预计信托贷款压降趋势维持;票据贴入需求的增长或是未贴现承兑汇票同比少增的原因。财政融资仍是11月社融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
11月信贷需求延续温和回落进程,企业资本性开支需求支撑中长贷投放,但企业流动性储备的持续好转压制了企业短贷的增长。社融增长出现小拐点,但财政融资依旧使得社融增速维持高区间;预计12月财政融资仍将是社融增长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库库款磨平上月超季节增幅,财政支出将利好银行间流动性。
--光大保德信基金首席宏观债券分析师 邹强:
总体来说,数据总量符合预期,结构比较强,反映出实体仍然有比较旺的融资需求,特别是基建和制造业,形成公司中长期贷款的持续高增长。
存款方面,M1仍在快速上行,反映实体企业流动性继续好转。所以,信贷、社融、M2这些数据的结构基本都反映了脱虚向实,社融增速已经见顶,而实体流动性仍在继续上行。
展望未来半年,社融增速已经见顶,GDP增速将于明年一季度见顶(实体景气度高点在二季度),PPI将于明年5月见顶。所以明年上半年整个就是一个社融增速见顶回落,PPI继续上行的环境。
--华泰证券固收研究团队:
今年10月可能为本轮信用扩张的拐点,2021年尤其需要关注信用收缩的风险,主要原因在于政府信用扩张放缓、非常规货币政策明年面临退出压力、商业银行开始面临资本金和指标等约束、信用事件冲击信用债市场等。
在这种环境下,宏观流动性弱化将成为2021年的一大重要主题,节奏上明年二季度社融增速可能出现更快下行,在关注债市转机的同时,也需要提防潜在依附于融资条件的债务风险,以及对股市估值的挑战。
--招银理财高级分析师 陈郑:
数据比较正常,不过里面还是有一些结构性的变化,像长期的企业长期贷款还是比较好的,所以贷款量虽然不是很高,但结构持续的优化应该还是比较明显的。中长期贷款这么强,此外近几个月来看,基建的需求并不算很强,可能还是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方面的需求较好,另外也有还本付息压力比较大的因素。
社融与贷款相比,表现的结构稍微有一点不同,企业债券融资因为永煤事件萎缩的很严重,如果不是这个原因,这个月的社融还会好一些。
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永煤事件对融资环境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发债融资的环境,所以最近央行整体态度还是比较友好的,最近几个月难得见到的。一方面是存单发行压力,另一方面是永煤事件的影响,这两个叠加一起,怎么说还是需要阶段性地呵护一下,短期态度稍有调整。
--觊投宏观中国高级经济学家 Julian Evans-Pritchard:
在最近几个月加速增长之后,11月广义信贷增长略有放缓。我们认为这标志着信贷增长放缓的开始,因央行将注意力转移到应对金融风险上。展望未来,我们认为这标志着信贷周期的转折点。银行贷款已开始放缓,未来数月料将持续,因贷款额度目前正在收紧。
而且,最近公司债券违约的增加表明,随着经济回到正轨,官员们正在恢复对控制高风险借贷,并撤回隐性国家担保的努力。这将打压非银行融资的步伐,虽然它不会在一夜之间破坏中国的经济复苏,但会逐渐削弱近期政策刺激的影响。
--财通基金固收分析师 郑良海:
数据整体看,M1增速重回两位数增长,新增信贷平稳,社融高位回落,依然强劲。尽管通胀均落入通缩区间,但基本面继续向好不变。
高层多次强调今年经济确定正增长,预计四季度回到疫情前增速并略高。央行发布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指出,未来随着经济增速逐步向潜在水平回归,宏观杠杆率有望趋于平稳。下一阶段,科学把握货币政策操作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让市场缺钱,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货币政策重回稳健中性,经济增长动能由外生向内生回归。
--澳新银行中国市场经济学家 邢兆鹏:
11月金融数据公布的这个时点有点让人意外。货币供应量方面,M2-M1差距缩小至0.7个百分点,我们预计12月M1增速将更高,这是实体经济信心的一个信号。总的贷款和存款数据基本符合预期,但外币存款余额增长18.8%至8,909亿美元,对人民币走势构成压力。
--国海证券固收分析师 胡聂风:
总体数据基本符合预期,无论是人民币贷款、社融还是M2,新增人民币贷款增幅在放缓,延续了下半年以来的趋势,说明了原来的宽信用转为稳信用;值得注意的是M1增速,连续两个月快速上升,可能表现后续经济恢复效果会好于市场预期;货币政策明年应该会持稳或者略收紧。
--麦格理集团中国经济主管 胡伟俊:
由于社融支撑经济,中国经济增长将继续加速,预计在2021年第一季度达到峰值。社融见顶是货币政策正常化的结果,回归正常是目前政策首要重点,并将在未来几个月会持续下去。
--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 周浩:
数字还是可以,应该说需求还是不错,大家对于未来一段的经济还是有信心的。CPI涨幅转负我觉得对政策没有影响,近期央行态度比较温和是趋势收紧中的一点放松,临近年底,应该是需要点时间去理清如何应对违约(风险上升)吧。
**相关背景**
--中国11月CPI和PPI数据出现罕见的“双通缩”,受高基数和食品价格拖累,CPI同比意外转跌,11年来首次跌入负值,PPI则继续修复,跌幅明显收窄并创八个月高点,两者虽同负但走势分道扬镳,分析人士预计短期内仍会呈现CPI向下PPI往上之势。
--中国央行发布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货币条件合理适度,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尽可能长时间实施正常货币政策,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随着产需两端的协同发力与进出口形势的稳步向好,中国11月官方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双双加快扩张步伐,分别创下逾三年和近八年半高位;11月价格指数升幅有所扩大,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为62.6%和56.5%,分别高于上月3.8和3.3个百分点,均为年内高点,预计11月PPI同比降幅将收窄。
--面对高企的同业存单利率,中国央行上周一意外“加餐”,进行了本月第二次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业内人士称,央行此举打消了短期内降准的可能性,除以逆回购等保证流动性合理充裕外,不排除未来还会根据需要增加类似这种MLF操作的可能,政策工具的使用上预计会更为灵活。(完)
欲浏览央行新闻稿,请点选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