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据报将至 欧盟应该签不签引热议 - 要闻解说

英国《金融时报》和香港《南华早报》等媒体日前援引德国、欧盟等消息人士指,双方力争在2020年底前敲定合作,欧盟已“原则上”同意与中国达成《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而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马克龙都在其中扮演了推动角色。但与此同时,中国官方周六发布了《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办法》。中欧在经历了长达7年的谈判后终于传出或将签署该双边投资协定之际,中方此举也在欧洲不少贸易和外交政策专家中引起热议。此外,这一中欧关系进展,正发生在拜登就职美国总统1个月之前。有评论认为,这将削弱美欧联手应对中国挑战的近期热门叙事方式和希望。
布鲁塞尔一高级外交消息人士17日对《南华早报》表示,欧盟已“原则上”同意与中国达成一项投资协议。另一名了解谈判情况的消息人士称,欧盟两位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默克尔和马克龙据悉都同意推进该协议。德国此前宣布,欧盟27国代表于18日讨论与中国的投资协议。文章接着援引知情人士称,负责贸易谈判的欧盟执行机构——欧盟委员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了解,欧盟和中国已经就投资协定进行了7年,35轮谈判。欧盟此前声称中国尚未取消对欧洲投资的限制,而中国已经有广泛机会进入人口超4.5亿的欧盟市场。一名驻北京西方高级外交官还认为,中国在协议谈判中雄心勃勃。
英国《金融时报》报导指出,长期以来,欧盟一直渴望与中方达成投资协定,扩大欧盟企业的中国市场准入,双方去年商定,协定应在2020年底前达成。德国和欧盟官员18日再次表示,欧盟和中国力争在2020年底前达成一项投资协议,让欧洲企业获得更多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德国将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至今年年底,它还是最大的欧洲对华出口国。消息人士称,相关谈判已经取得了突破,因为中方同意为欧盟企业开放更多市场,包括金融服务、制造业和房地产等领域。作为回报,欧盟放宽中国投资其可再生能源市场的限制。针对备受瞩目的内容问题,中欧投资协定的内容据报还包括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国有企业竞争中立、高端服务业开放等方面。据悉,中国与众多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协定,是全球缔结双边投资协定最多的国家之一,已与104个国家与地区签订了双边投资协定,即使是欧盟的27个成员当中,除了爱尔兰,其余26个欧盟成员都已经与中方签订了双边投资协定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自2013年启动以来,迄今已举行了35轮谈判。在谈判之初,也被称为《中欧双边投资协定》,但是从第24轮谈判开始,中欧双方将投资协定改为“《全面投资协定》”。如若双方签署该协定,其将是中国缔结的第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投资保护协定,将主要涵盖投资自由化、投资保护、争端解决和可持续发展等四方面内容。“总的来说,大家一致认为,欧盟谈判代表已经实现了,欧盟7年来一直呼吁中国做的事情。中国确实做出了重大让步。”该消息人士补充道,“这就是为什么欧盟委员会原则上做出了与中国达成协议的政治决定。”《金融时报》分析指,与美国试图通过惩罚性关税迫使别国做出贸易让步不同,欧盟会优先考虑谈判、协商以及改革世界贸易组织。“我们还没有完全达成协议。但如果事情按照现在的进展,在年底前达成协议绝对是可行的。”欧委会负责经济事务的执行副主席东布洛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周五告诉彭博社说。
此外,中国欧盟商会主席约尔格·武特克(Joerg Wuttke)则表示,该协议将是欧盟和中国在2020年7月就地理标志达成协议后,今年第二项重要的双边经济协议。他续指,“《全面投资协定》应该增加欧洲公司进入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市场的机会,并提供一个框架,使他们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中竞争。同时也保障中国公司在其最大的市场—欧盟—得到同样的待遇。”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中欧即将达成投资协定的消息传出后,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周六发布《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办法》。根据该法,中国建立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工作机制,工作机制办公室设在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牵头,承担外商投资安全审查的日常工作,将于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后正式施行。
中国商务部随后还在另一篇文章“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工作机制办公室负责人就《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办法》答记者问”中强调,“实施外商投资安全审查,不是搞保护主义、更不是开放倒退,主要目的是适应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需要,健全对外开放安全保障体系,在积极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的同时,有效预防和化解国家安全风险,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保驾护航。”对于布鲁塞尔和北京或将达成该协定的消息,来自欧洲多国的十余位研究对华政策及国际关系的专家学者18日发表联署评论文章指,“欧盟不应急于与中国达成投资协定”。他们称,“周五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27国大使会议上,一份临时文件匆匆完成。尽管经过7年的艰苦谈判,该文件只是在促进互惠、竞争中立和公平竞争环境方面迈出了微不足道的一步。”他们认为,“现在缔结(协定),对中国来说是象征性的胜利,让欧洲今后在关键事务上更难与中方接触。”
文章指,“在市场准入方面,中方的让步是一个小小的进步。协定草案未能全面推进平等的经济开放和明确、有约束力的规则”。他们认为,“默克尔和马克龙支持这一协定,也是中国在最后时刻作出一些让步的结果。”法国为其养老院产业得到了一些姿态(获利)。德国尤其希望确保其在中国电动汽车和电池行业的利益。专家们指,“如果说这种‘胜利’会实现的话,那么它们将发生在一个正在加强国内自力更生产业政策,以及在海外重商主义扩张的中国的背景下。例如,中方仍然没有承诺开放公共市场”。文章称,“尽管中国每年的政府采购总额达数千亿,但欧洲公司在公开招标中不会受到平等对待。中国拒绝签署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议》。欧盟也未能使北京接受处理投资者纠纷的投资法院系统,公平竞争环境条款也不可能抓住普遍存在的间接政府补贴等问题。”
文章称,“此外,主要问题之一是,改善劳工权利的承诺仍然模糊不清。它们不包括有关强迫劳动、结社权的关键承诺,而且仍有待进一步谈判”。专家们续指,“一旦协定获得批准,欧盟就更难在这些问题上向北京施压”,他们表示,“尤其是现在强迫劳动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在新疆的再教育政策的一部分时”。文章称,“因此,从协定签署的那一刻起,欧盟不仅在对其未来竞争力至关重要的问题上,而且在基本价值问题上--从人权到煤电厂的未来--都将失去影响力。”文章列举了中国今年对香港、台湾、印度、澳大利亚采取的强硬措施,并称,“从北京的角度来看,在这一连串事件之后,在美国权力交接期间,让欧盟签署投资协定,即使不是鼓励其表现得更加强硬,也相当于对其政治轨迹的有力认可。”
文章称,“既然中国过去没有履行对欧洲的许多承诺,为什么以一个模糊的文本要让它更稳妥地承诺呢?相反,正如经常发生的那样,在欧洲问题上取得公共外交成功后,中方将进一步把注意力转向其唯一的强硬客户——美国,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是,在华盛顿至关重要的过渡时期,盟友会出现分裂。“文章称,,“如果我们单独达成协议,就像特朗普一年前缔结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一样,这将进一步破坏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为什么要快刀斩乱麻,急急忙忙,绕开公开辩论,为什么要玩到中方的手里?欧洲如此引以为傲的深化一体化,如此高谈阔论的开放战略自主,如此坚持尊重价值观,向世界其他国家传递了什么信息?成员国应该三思而行。”
文章写道,“这笔交易不仅仅是投资领域的务实让步。它影响到其他重要的欧洲利益和核心价值。它关乎公信力,也关乎不犯欧洲人正确地指责特朗普总统所犯的局部和不协调的交易错误。这项条约是一个里程碑。它必须经过适当的谈判,使其成为走向更平衡经济秩序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