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學院早前就本港魚類過敏患進行研究,發現鯇魚較其他魚類較易引起過敏,並從鯇魚的小清蛋白中發現一種新的致敏源。中大表示,魚類是香港第二常見的致敏食物,一般過敏反應有喉嚨痕、出現蕁痲疹、噁心、腹瀉等,嚴重可引致過敏性休克。

中大醫學院兒科研究團隊與外國公司,初步就166名香港魚類過敏患者進行抽血檢驗,發現鯇魚於特異性血液測試靈敏度達95.2%,較鱈魚、吞拿魚和三文魚大約只有約7成高。

團隊又招募28名曾在食魚後兩小時出現過敏反應人士,以口服激發測試作醫學觀察。當中有14人對鯇魚過敏而未有出現對三文魚過敏,5人則對兩類魚都過敏,反映華人魚類過敏者普遍只對部分魚類品種過敏。

團隊亦就鯇魚致敏性,招募69名對鯇魚過敏人士,以血液測試作研究,發現鯇魚較鱈魚和三文魚容易衍生較高的致敏反應。

研究團隊指,現時標準魚類過敏測試大多以西方魚類,如三文魚、鱈魚為基礎,對香港魚類過敏患者而言,缺乏臨床參考價值,導致敏感測試可能出現錯誤,建議常規魚類過敏測試,應涵蓋更多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