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传媒记者 钟耀华 发自香港

香港,何去何从? 摄:Anthony Kwan/GETTY
香港,何去何从? 摄:Anthony Kwan/GETTY

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故事,而他们的故事又是何其相似。

后记,是事后记录的意思。这个记录,其实是2014年香港雨伞运动的事后。

七十年代来时路这个系列,本来只是我在雨伞运动后的一个阅读方向。我无法清楚解释占领结束后的精神状态:萎靡,绷紧,流离……不一而足。那是对往事的后悔与追忆,对现状的失语及义愤,对未来的困惑与无力。

历史没有“如果”,但历史里有“人”。有人,就可以重提旧事,为过去提炼经验。对于雨伞,我没有话要说,因为我们还离她不够远。唯有足够距离,才可以过让情绪沉淀,呈现历史真貌,把该说的话说出来,不该说的话也说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对话的必要,不仅是不同立场的人对话,也是与香港过去历史的对话。雨伞所要面对的过去,我从七十年代的街头与社区、弱势与基层开始寻找。

在这五个人物访谈的过程中,其实我做的更多是一种闲话家常。他们的声音被排挤得太厉害了,今天人们谈抗争,争民主,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他们当年的故事。

中港政治权力关系;全球化与本土、本土与家国;抗争、公民抗命与民主;改良与革命。这些是今天的话题,也是七十年代的话题。

七十年代一直被冠以“火红”之名,然而我们不用视之为神话。所谓火红,或者都不及今天的香港──无论是来自北方的红,或者是炽烈的火。

每一个世代都有世代的故事。他们的路交错纠缠,肌理各异;世代之间有继承,也有断裂。

由于前途问题逼近,以及开放选举,七十年代的街头火红转入八十年代的议会精英较劲、大国之间的周旋与角力。民主派从此成形发展。

时间置换到2015年6月18日。

这一天,香港立法会否决了北京提出的政治改革方案。民主派议员,和那些到立法会场外支持否决的中老年市民,他们几十年来争取民主的努力,换来的是对他们心中的“假普选”说不。年轻人已经几乎不再关心这场已成定局的否决。他们跃跃欲试着下一轮前途未明的街头抗争。

在列席与不列席当中,抗争的火炬再次交替了。